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更新时间:2023-07-04 14:45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中日合资建造和经营的具有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商务楼。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地处经济发达、客商云集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比邻贯通全市的高架环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办公室、公寓、展示厅、会议室、多功能大厅等的出租业务。

详细信息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筑高度140米,地上37层,地下2层,内部钢结构,外部镜面反射玻璃幕墙,总建筑面积约92,000平方米,投资总额近壹亿美元。 其设计独特,面积宽敞,居上海综合商务楼之首,外立面玻璃幕墙装饰,晶莹剔透,明亮洁净,顿时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大堂内设有总服务台及其他服务设施。大堂电梯厅以及通往展示厅的自动扶梯和典雅、富丽的C形楼梯,构成独特的建筑景观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设有商务中心、邮局、国际国内快递、银行、超市、咖啡吧、大小餐厅、员工食堂、票务服务、定点出租车、短程往返巴士、员工上下班接送车、地面及地下停车场等。场地中间无立柱,办公场地视野开阔,可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和分隔。29-35层为设施齐全的公寓,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先进。

规划内容

根据初步规划,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着重“大市场”和“大交易”,侧重把上海打造成购物天堂,物流中心和大宗商品集散交易服务中心,而在“虚”的层面,还将建立认证中心,服务贸易信息等诸多服务业。

由于虹桥商务区处于沪宁、沪杭、虹桥机场、地铁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显然是其中核心之一,尤其是购物和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

从地理空间上看,虹桥商务区涉及到长宁、普陀、青浦、闵行、嘉定等区,目前各区自己已经推出了相关规划,全面接轨虹桥商务区,其中青浦区就规划了虹桥生态商务区结构规划,规划面积约7.2平方公里。

位于上海西区的普陀区也正在打造长风生态商务区,普陀区政府方面明确提出要“接轨虹桥”战略,共同打造上海重要的涉外经济和贸易中心。

展望未来

总体格局

四个中心”互为支撑,内贸外贸互相融合,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包括技术贸易)同步发展

市场格局

有形与无形市场并存,国际与国内市场相通,要素与消费品市场并举,贸易要素集聚、贸易主体活跃、知识产权保护有力、诚信体系健全、贸易标准化程度高

功能框架

口岸货物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国际会展与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市场流通中心、国际购物中心齐备

计划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建立包括国家级会展设施平台、国际贸易和海外营销促进平台、中国技术进出口贸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服务业集聚区平台、购物和消费平台、内外贸一体化平台、财经信息国际信息港平台和国际贸易机构集聚平台等十大平台,显著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

三大工程

2011年12月26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又有新动作,由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合作的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今天动工,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和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也同时启动。这标志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展览设施。中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商务信息数据服务中心,数据服务以综合资讯、国内国际市场、贸易促进、企业推荐和商务服务为主。

建设上再思考

几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主张上海要建成包含贸易中心在内的“四个国际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在去年末、今年初,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可见推进此项工作之迫切性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最根本的含义看,“中心”就是一个较小的空间,但是它往往又对一个较大空间具有某种集聚和辐射的能力。比如,北京之于中国,成都之于四川。所谓国际贸易中心,也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在贸易方面有集聚力和辐射力的一个城市或地区——无论在货物和服务的买入还是卖出上,在一个区域内(一国、一洲甚至全球)都做得很大或是最大。比如,2007年,香港的货物贸易出口额、进口额、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2.5%、2.6%、2.5%和1.3%。相应地,新加坡分别占2.2%、1.9%、2.0%和2.3%。若以城市为计量单位,以上两个城市在世界上皆名列前茅,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而在这些方面,纽约和东京更是毫无疑问地居于鳌头。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课题。借此论坛,我与大家分享几点自己的思考。

战略需要与发展空间

从贸易数据看,上海一直保持着作为我国的一个贸易中心的地位,并已初步具备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的规模。但是,如果将上海的贸易业同东京、香港、新加坡、纽约这四个国际城市的同业相比较,上海仍有较大差距。

根据历史经验,但凡希望成为贸易强国的国家,都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实力:产品和劳务遍及全球;需要的资源可采自世界各地;贸易效率较高。若以以上“标准”来衡量我国,可以看到,目前前两项的发展趋势相当明朗,且势头不错。但客观而言,我们的贸易效率仍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主品牌的缺乏,高级贸易专才的稀缺,贸易通路、贸易信息的缺少,贸易法规的相对谨慎,低俗贸易文化的侵蚀,等等。同时,这也同中国市场的三个特点不无关系,即国土辽阔,本土需求分散;产品众多,海外需求分散;企业众多,国内供应分散。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三分散”的特点还有继续强化的趋势,也意味着提高中国贸易效率的艰巨性。

当然,提高中国的贸易效率,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并非可以一蹴而就。但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就从国家角度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应选择几个具有相对贸易优势、可能较快提高贸易效率的城市,建设成国际贸易中心,成为实现中国贸易强国愿景的桥头堡和重点基地。上海,就是具有这种可能性的主要城市之一,应该担当起责任。而且,可以同时肯定的是,上海贸易产业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不仅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强大的货币流基础,也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可靠的实物流基础。更何况,上海人多地少,商务成本高企,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已无优势,着力发展服务业是上海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载体是贸易业,而贸易业作为主要的服务业,不仅人均经营占地较少,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还能催生和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贸易业,并向国际贸易中心挺进,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需要。

实际上,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牢固确立。尽管在20世纪下半叶几经曲折,但到2007年,上海的商品购销总额已达36929亿元,占全国的10.01%,居中国各城市之首;上海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则为5209亿美元,占全国的23.9%、全球的1.85%。从贸易数据看,上海一直保持着作为我国的一个贸易中心的地位,并已初步具备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的规模。但是,如果将上海的贸易业同东京、香港、新加坡、纽约这四个国际城市的同业相比较,上海仍有较大差距———

根据可获得的四个国际城市的贸易数据,可供比较的有6大指标(即商品销售额占本国比例、口岸进出口占本国比例、商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例、对外商品贸易总额、外贸总额相当于本地GDP增加值的倍数、商贸业增加值)、覆盖10项数据。若把这10项数据的差距量化并从小到大排列,可得3%、13%、18%、19%、26%、27%、41%、54%、61%、76%,中位数为26.5%。而这个中位数粗略地、综合地反映了上海同当代其他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如果再考虑到,26.5%以上还有5个差距更大的数据,则证明了上海贸易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还任重道远。

可能性、必要性与功能定位

根据世界和中国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地位应当定位于“国际的贸易中心”。之所以强调是“国际的贸易中心”,是把中国放到了全球经济格局中来看问题,是从中国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对未来更高地位的追求出发的。

那么,上海到底能不能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呢?一般认为,上海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比如,有地理之便,有历史积累,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优越的金融条件、门类齐备的服务业、丰富的人才来源、现存的贸易基础,更有广阔的腹地,等等。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

比如,疑问之一,上海已经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制造业中心了,能不能成为贸易中心呢?对此,我认为,制造业优势的确有助于贸易优势,但并非绝对。例如,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但香港和新加坡都不是制造业中心。这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主要条件,是它的腹地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信息、金融、法律、人才和生活服务等。以此来看,上海的综合条件不仅使它能避开某些制造业弱势发展贸易,而且,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光是上海的制造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也为上海建设成为贸易中心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疑问之二,现代电子商务突破了交易的时空限制,导致交易分散化,如此背景下,上海是否还可能建成相对集中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呢?答案也是肯定的。首先,电子商务本身就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并不相悖。其次,无论是B2B还是B2C电子商务的顺利运转,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商品相对简单,无需当面辨认或确认;二是交易条件(尤其是价格及其条件)是明确的或统一的,无需当面磋商。总之,电子商务不仅不会阻止,反而会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疑问之三,如今全国已经对外开放,各地皆可直接对外贸易,上海是否还需要、还可能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呢?对此,我想说的是,正如过分集中会降低市场效率一样,过分分散也会降低贸易效率。因此,一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效率,我们需要包括上海在内的若干个服务发达、经营商品层级高、品种覆盖广、交易流量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存在;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中心当然首先但并非仅为中国自身服务,它的服务功能应扩展到世界贸易的角度来看,为世界服务。所以,即使各地已具备直接对外的条件和能力,也不能否定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且综合上述分析,根据世界和中国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地位就应当定位于“国际的贸易中心”。

于是,一定有人会问,“国际的贸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仅一字之差,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吧?当然不是。前者,强调的是国际的、世界的一个贸易中心,是把中国放到了全球经济格局中来看问题,是从中国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对未来更高地位的追求出发的,是把国家的要求充分考虑进去了;而后者,容易被误解为仅仅是一个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其规模是相当有限的。显而易见,应该把上海定位于国际的一个贸易中心,而不是一个仅仅服务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贸易中心。

根据上述定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应该包括下述三个层面。

首先,上海应成为中国国内贸易的大平台,这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综观世界上几个著名的贸易中心城市,无不是国内贸易的大都市、大平台。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时候,也是国内贸易的大都市、大平台。其中的道理是,国际贸易是比国内贸易层级更高的阶段,只有在国内贸易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才能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上海历来是国内贸易的平台,为了夯实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同时,也为了向兄弟省市产品提供国内市场服务,上海必须成为国内贸易的大平台。在以往关于国际贸易中心问题的讨论中,国内贸易的基础性作用历来受到忽视,这种思路应该改变。

其次,上海应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平台,这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一条主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不同。前者是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的,后者是从全球角度出发的。从中国的角度和需要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当然要为全国的进出口贸易服务,而且要成为一条主线,这也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目的和国家的大战略所决定的。离开了中国进出口贸易这一条主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意义就不存在了。

最后,上海应成为世界各国间贸易的大平台,这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一条副线。中国以外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没有必要一定要在中国实现。但是,只要上海成为一个大的贸易中心,集聚了各国众多的贸易主体、贸易企业及其代表,自然而然地就需要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便利,成全他们的交易。尽管各国在上海开展贸易,其交易对象大部分未必是中国货物,但是,将大量使用中国的劳务资源,这同样也是含有中国利益的重要领域,需要我们用心开掘。比如,新加坡就在自己的领土上推动各国间的离岸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具体策略设想

围绕着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上海应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在空间上集聚海内外贸易主体,大力发展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商务信息系统。这不仅需要政府细致的工作,也需要上海真诚地与各地合作,争取共赢。

而今,针对如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各种研究已经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以后还将有更多、更好新的想法。在这里,我先围绕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提出三项主要策略措施。

首先,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将大货币流量或较大的货币流量作为贸易的重点,不仅是贸易中心提高能级的需要,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

国际金融中心,除了全球既有的格局之外,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争,国内也在争。上海现在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与肯定,但不等于必然成功,走什么道路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走实体金融优先的道路。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两个必备的组成部分,但虚拟金融是要建立在实体金融基础上的,离开实体金融的基础片面发展虚拟金融的教训,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已暴露无遗。同时,坦白地说,中国和上海大力发展虚拟金融的法规、知识、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准备也还未完善。所以,在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的双轨道路中,优先发展实体金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如果上海能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中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则金融中心的建设就会坚实和顺利得多。

当然,在以上前提下,还要辩证地处理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就几个被公认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心城市来看,其在发展上呈现出同一趋势,即货物贸易的比重逐步下降、服务贸易的比重逐步上升。须知,这是由这些城市所依托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所决定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未来长远发展的方向。但是,根据中国的发展现状,在中期以内,我们恐怕还不能过分地强调服务贸易,还是要以货物贸易为主,还是应当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抓住机会积极地发展服务贸易。尤其要注重发展对人力资源要求并不高的服务贸易,如服务外包、劳务外派、来华旅游等。

其次,在空间上集聚海内外贸易主体,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一项主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集聚”同“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几乎是同义语,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同样要讲究集聚。其中,贸易主体的空间集聚,尤其是以专业属性来进行空间密集集聚,是将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国际间贸易融于一炉,大幅提高贸易效率的一项重大措施。

具体而言,上海在以专业属性密集集聚贸易主体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始终注意货币大流量贸易的要求,选择大宗货物和中高端货物,尤其是中高端货物。其次,讲究纵向集聚与横向集聚的结合,形成十字形产业链条。即以产品为核心将产品(含中间产品)制造商、批发商、代理商或零售商集聚在一起,形成行业的纵向集聚;将各种服务商集聚在周围,实行横向集聚。围绕批发贸易这一核心功能,向前、后、左、右延伸。第三,要注意集聚的三个来源,即不仅要集聚本市的贸易主体,还要集聚国内的,更要集聚海外的。第四,要创立能包容以上两大方向、三个来源的集聚的一种综合载体———专业性国际商务园区。即在上海或毗邻苏浙地区,设立一批以中高端货物批发贸易(包括订单贸易、进出口贸易、离岸贸易)为核心功能的国际商务园。第五,充分发挥上海的产业和地区优势,规划布局专业性国际商务园。把上海制造业、贸易业的既有优势,结合各区经济“一业特强”的发展战略,建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各具特色的国际商务园区。其中,世博会馆区和虹桥交通枢纽区,可以是两个重点布局的区域。第六,要适当降低空间集聚对于贸易主体成本支出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提高集聚的吸引力和空间效率。

再则,大力发展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商务信息系统,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一项关键措施。

用信息集聚贸易主体,不仅是集聚更多贸易主体的一种良好方式,也是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广泛集聚交易信息的必要工具。上海的地域和土地毕竟有限,不可能集聚海内外所有可能被集聚的贸易主体。但如果能以信息形式集聚贸易主体,不仅成本会降低很多,还具有无限集聚海内外贸易主体的可能性。而且,如果能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安排,让零星但又可能是海量的电子商务货币流经过上海,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亦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而言,无论以空间集聚更多贸易主体能否成功,但是,以信息集聚贸易主体,是必须要抓早、必须要成功的一项工作,是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过程中应当花大力气筹划和实施的一项工作。

在此进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一是,全国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已经有大量的贸易类电子网站。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需要以双赢为原则,加以艺术地合作和整合。二是,现有的大量贸易类电子网站,基本上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分离的。如何使这些网站适应三大平台功能的共同要求,不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需要分门别类地仔细考虑。

当然,以上关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定位和策略设想的实现,也有待于政府细致的工作,这可能包括:同各界共商建设贸易中心的诸多问题,除了需要大概念和大思路之外,还需要可操作的措施;采取适当的优惠措施,鼓励贸易主体集聚和投资(包括设施投资);争取中央相关管理部门的全面支持,并有针对性地放松对外资贸易主体在上海集聚的限制;同兄弟省市尤其是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省市积极商洽,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同全国级的产业、行业协会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向国际相关产业、行业协会甚至著名企业进行推广,争取国际间的广泛参与;完善以贸易便利化为核心要求的法规环境;塑造有利于贸易往来兴旺发达的人文环境等。

其中,同兄弟省市真诚合作,在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争取共建共赢,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因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只有满足了各地的需要,国家的整体需要才可能得到满足。还因为,也只有满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才能顺利建成。要知道,所谓“国际贸易中心”若是离开了其在本国范围内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那么,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也就失去了基础,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没有各地的支持,上海拿什么去集聚?没有各地的需要,上海的辐射又何以为继?这道理是简单明了的。而在明白道理且明晰策略设想之后,上海要做的,就是真诚地与各地合作,争取共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