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社

更新时间:2023-12-15 18:51

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1920年8月,为掩护社会主义青年团进行革命活动,并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学习,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帮助下,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9月创办外国语学社。外国语学社的校址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办公处在一起,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学社秘书,具体管理学校的行政事务。该校学生主要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为赴俄学习作准备。同时还开设日文、法文及英语。学社实行公开招生,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是由各地革命团体选送的。在外国语学社存续期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些学生中发展了20多名团员,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人。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下,外国语学社的学生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如该社举办的1920年10月上海机器工会筹备会,1921年的三八妇女节纪念会和五一劳动节筹备会等等。1921年3月以后,外国语学社的学生有20多人先后分三批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中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汪寿华、彭述之、柯庆施、许之桢、王一飞、任作民、王士奇、梁柏台、廖划平、傅大庆、周兆秋等人。外国语学社于1921年冬结束。学社对培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起了积极的作用。

创办背景

1920年4月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俄文全名格里戈里·瑙莫维奇·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工作组一行4人秘密来到中国。4人小组中除了翻译杨明斋外,其他两人是毕业于俄罗斯东方学院的季托夫和著名的朝鲜社会活动家金万谦(俄文名谢列布里亚科夫)。维经斯基一行首先来到北京,通过在北大任教的俄国教授鲍立维和伊万诺夫介绍认识了李大钊。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一行4人来到上海,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了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等人,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意见。在会谈中,维经斯基提到要动员中国的革命青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等事宜。

机构简介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在新渔阳里6号创办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创办一所外国语学校“以避耳目”,进行较为公开的活动。1920年9月,外国语学社公开挂牌成立,杨明斋任社长(校长),俞秀松任秘书。学社在《民国日报》刊登招生启事,称“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名额无多”,广招有志学习者速来报名。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高度重视学社的外语教学。代理书记李汉俊教法文,李达教日文,袁振英沈雁冰教英文,俄国记者斯托比尔教世界语。俄文教员有杨明斋、维经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娃以及老同盟会会员王维祺之女王元龄。

作为培养留俄学生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讲授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教员有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成为学员必读书籍。为了给学社筹建一个图书室,大家踊跃捐款捐书,其中沈雁冰捐稿费80元。学习条件是艰苦的。肖劲光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几个人住在法租界贝勒路的一个亭子间里,吃着最便宜的包饭,没有床,睡在地板上。”学员的学习热情很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每周在新渔阳里六号举行一次政治报告会或演讲会,大部分报告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兼学社秘书俞秀松作,有时也会邀请陈望道、李达、李汉俊作辅导。为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与分析能力,经常安排学员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在约60名学员中,除廖化平、抱朴等少数无政府主义者外,多数学员都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外国语学社探索实行新型的半工半读的教育方式。学员一般半天上课,半天自修或做工,成立了工读互助团,参加创办工人夜校、办工会、办工人刊物、油印与散发革命传单等进步活动。1921年4月,学社学员参加了上海法商电车工人举行的大罢工,很受教育。1921年五一劳动节,许多学员参与了油印、运送、散发传单的工作。肖劲光回忆说:“我们一般是上午学俄文,下午除学习外,有时刻钢板、印传单,有时还要到工厂联络,上街散发传单。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每当游行时走在前面举旗杆的经常是我们这些人。”

学员在课余为《劳动界》周刊和“华俄通讯社”缮写和校对稿件。彭述之曾回忆:“每天上完课,杨明斋一宣布放学后,李启汉和他的同伴们就箭一般地离开外国语学社,去印刷厂结束‘他们的’下一期周刊的最后一道工序,或是去城里的某个工厂区‘现场’。”刘少奇课余也在《劳动界》周刊做收发和缮写工作。

1921年春天以后,由于上海团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和大批骨干赴苏俄,团组织同各地的联系更加松散,再加上经费、人事变动等方面的原因,到了1921年5月前后,许多刚刚建立起来的青年团组织都相继出现了组织活动暂时停顿的现象。中共中央局决定由张太雷等人负责整顿和恢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明确规定青年团“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1921年8月,新渔阳里六号房子退租,外国语学社结束办学。

主要影响

外国语学社随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而成立,又随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而结束,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办学任务。曹靖华称自己“革命幼芽舒根展叶”,首次接受了党的教育。在学社培养的学员中,涌现了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汪寿华、李启汉、王一飞、肖劲光、吴芳、任作民等革命家。

后世纪念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渔阳里6号正式命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