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18:33
上海天文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外青松公路9258号西佘山山顶,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隶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是自然科学类天文学科普专题博物馆。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徐家汇天文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余山天文台正式落成,法国传教士蔡尚质成为该台第一任台长。
1962年8月14日,徐家汇观象台与余山观象台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2004年,在上海天文台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天文博物馆。
2023年3月,经过大规模修缮,上海天文台向社会试开放。
上海天文博物馆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佘山天文台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其主楼为法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交点处建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天文圆顶,圆顶为钢结构,可自由转动和开启天窗。
佘山天文台主楼是一座具有典型欧洲风格的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只有中央通道往西的部分才是真正的百年老楼,往东的部分则是后来增加出来的。如果从空中俯瞰原始的百年老楼,它的外形就是一个十字架。而在大楼的内部,有别具一格的壁炉、百叶窗和法式建筑布局。
上海天文博物馆在原余山天文台主楼内依据原始建筑格局将基本陈列分为4部分:《百年天文台》《百年老镜》《子午测时》《天书宝库》。
《百年天文台》展区:位于主楼二楼连续5间原佘山天文台办公室,连成一体式展厅,展示面积约250平方米。以嵌入式LED灯箱及实物形式展现中国近代天文科学发展的脉络,众多文物展现天文博物馆的价值所在。展出藏品约50件,大部分为原余山天文台遗留文物。
《百年老镜》展区:位于天文圆顶室内,此处安装有40厘米双简折射望远镜,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该馆在此周围展示相关仪器设备,并特别为此制作了互动多媒体演示系统,介绍和演示该望远镜的价值、功能和使用方法。展区面积约80平方米,展出藏品约20件,大部分为原余山天文台遗留文物。
《子午测时》展区:位于原佘山天文台帕兰子午仪观测室,该仪器是测量时间的专用仪器,曾参加过民国十五年(1926年)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际经度联测。该展区以文物陈列为主,介绍天文测时的基本原理。展区面积约40平方米,展出藏品约15件,大部分为原余山天文台遗留文物。
《天书宝库》展区:即原余山天文台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是一个近代中外天文学图书资料的宝库,收藏有2万多册20多个国家出版的天文期刊和科学专著,还有大量的手稿、信件、绘画等文物。该展区暂不对公众开放。
《聚焦望远镜》展区:利用40厘米双简折射望远镜圆顶室周围走道布展而成,以嵌入式LED灯箱展现天文望远镜这一天文学主要观测工具的发展历史及其带动天文科学发展取得的成就。走道上另布置有陈列文物(望远镜)6件。
《星空之旅体验厅》,位于主楼二楼博物馆进口处,建有独具特色的互动式球幕电影厅,游客在漫游神奇宇宙的同时还可以触摸探索宇宙的奥秘。上海天文博物馆球幕电影厅现有两部独家原创的天文影片,第一部是国内首部互动式球幕电影“星空之旅”,影片总片长约12分钟,共分为“地球和月球”“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宇宙深处”4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结束时,中央触摸球均会出现触摸标示,观众触摸其中某一标识时,球幕上即会出现相应的小动画以介绍相关知识。影片虽非3D,但是立体感很强,让人感觉到身临其境漫游宇宙的神奇。另一部影片为“四季星空”,以炫目的星空景象讲述人类对星空的认识,星座的来历,中西星座文化的不同,以及12星座是怎么回事等主题,画面优美,音乐动听。进入天文博物馆的游客均可免费观赏,播放方式为定时循环播放。
《时间与人类》展区:在主楼之外另建有一专门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以展板和实物相配合的形式介绍时间基本概念,时间计量发展史,及其与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上海天文博物馆临时展厅位于主楼一楼,由2间房间组成,总展示面积约80平方米,根据天文热点布置相关科普展示内容。
上海天文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于原佘山天文台历史遗留文物,少量来源于民间收藏人士热心捐赠。截至2019年末,上海天文博物馆藏品有150件/套。
上海天文博物馆重要藏品有: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帕兰子午仪、百年前法制天球仪、百年前的佘山风景水粉画、天文摆钟、天文藏书库、天文底片库等。
大型天文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由法国巴黎的高梯埃光学工厂制造,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天图式(CarteduCiel)结构,即在一钢制长方管上,并排安装两台类似的折射望远镜,同时配置大赤道仪。与望远镜配套的10米铁制大圆顶,是由巴黎Gilou厂承造的。这架望远镜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完成安装,并开始投入使用,号称“远东第一镜”。
2023年3月,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也恢复天文观测能力。
上海天文博物馆常年开展各类天文科普教育活动,包括举办免费科普讲座、科普展览、播放天文科普录像、组织夜间天文观测活动等。上海天文博物馆负责建有中国天文科普的门户网站“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
上海天文博物馆大型的科普活动包括:2008年8月1日,新疆日全食;2010年1月15日,大理日环食;2010年8月14日,赴内蒙古观测英仙座流星雨。
2009年7月22日长江日全食,上海天文博物馆承担了上海及周边地区日食观测活动的大规模宣传和组织,充分发动了各种媒体。
2010年3月开始,在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的支持下,上海天文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天之文系列天文科普讲坛”活动,每月邀请天文专家对热点天文问题进行解读,并对下月天象观测做出预报和指导,共同为市民打造一个走进科学,了解宇宙的舞台。该讲坛现已成为上海天文博物馆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一个品牌项目。
1999年,上海天文台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03年,上海天文台被评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世纪70年代,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徐家汇天文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冠以天文台之名的研究机构,其业务范围包含了气象、天文、地磁、地震等工作,但由于缺少大望远镜,天文学并非其主要工作。1898年,徐家汇天文台筹集资金购置了一台口径40厘米的双简折射天文望远镜,并为其在余山建立了佘山天文台。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天文台和余山天文台达到了历史上鼎盛的时期,佘山天文台也在此时期进行了整修扩建,在原建筑的东侧修建了二期建筑,平台上又建有一个小圆顶。上海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两个天文台正式接管,改称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
1954年,地磁、地震工作部门划归地球物理研究所,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都划归紫金山天文台领导,专门从事天文研究和授时工作。后来徐家汇观象台与余山观象台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其中徐家汇部分成为上海天文台总部,原余山天文台部分改称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一直从事科研工作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新的天文观测基地陆续建成,余山工作站逐渐退出科研工作,转而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积累了百年历史沉淀的佘山天文图书室是一个近代中外天文学图书资料的宝库,面积近200平方米,里面收藏有2万多册、600余种、26个国家出版的天文期刊和科学专著,还有大量的手稿照片、原始记录、信件、绘画等文物。藏书中的一些欧洲18世纪出版的珍本,用带水印的优质纸和印刷,在经历了200多年岁月沧桑后,仍保持洁白如新。图书室的书架上下分为10格,从地板一直排列到高约4.8米的天花板仍完全保持原状,连取书的竹梯、木凳都是原先的旧物。
单位性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上海天文台、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文管委拨款及门票收入。
人员编制、组成:6人,博士1人,高级职称3人。
服务观众项目:上海天文博物馆设有服务部,出售天文科普教育用品和博物馆纪念品,免费提供博物馆简介。
观众接待:年约20万人次。
历任馆长:林清(2004年11月)。
上海天文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外青松公路9258号西佘山山顶。
8:30一16:30(16:00起停止售票)。
成人:12元,优惠票:8元。
公共交通:乘坐上海地铁9号线、上海公交南佘线、上海公交上佘线、上海公交松青线、上海公交石青线至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