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

更新时间:2024-07-17 14:34

老城厢是开埠以后,上海城市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与模式。租界的开辟,使这座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租界城区的迅猛发展和繁荣,逐渐取代原来的城市区域,成为整个上海的标志、象征。因此只有在租界出现后,上海城市史中才可能出现“老城厢”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城厢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

基本释义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袭,这里建造起了环城墙,人们一般视“城外为廓,廓外为郊”。根据惯例,城墙以内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才称之“厢”,所以‘城厢’一词一般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九个城门中最大、最雄伟、最重要的是南大门,而最繁忙的出入口则是北门,位于当时法租界主干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尽头。城墙在民国1912年开始拆除,于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于上海当时已经是租界当道的年代,作为华界的老城厢相比之下显得非常落后,城墙内道路不治、凌乱不堪,丑态毕露,南市诸兴盛马路也随之彻底陨落。

地理位置

上海这处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位于上海城东南,由弯曲的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占地约200公顷。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共有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九座城门。清末,随着城墙的拆除,在原护城河处筑起了中华路和民国路(解放后民国路改称“人民路”),如今仅在老北门的大境阁一处保留有一段旧城墙的遗迹,现上海公交11路仍沿着中华路和人民路,并以这九座城门命名的9个站点(除了小西门一站称“尚文路”)呈环线行驶。不了解该处路况的司机,常常会被九座城门的名字搞得晕头转向。

历史积淀

被称为“上海的根”的老城厢,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著名的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等,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深宅大院内精美的“书隐楼”等一批古迹遗址。其中,列为国家、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21处,保护建筑5处。虽然几经变迁,这里渐失了古时《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喧闹,但是,人们仍可从老城厢的一砖一瓦,寻觅历史演变痕迹。

演变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政建设和商业布局的改造,老城厢悄悄改变了模样。漫步其间,“老上海”们发现,这里的梨膏糖五香豆已鲜有问津者;明清风格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老街以及窄窄的弹街路老虎灶老虎窗七十二家房客,都在渐渐地消失……“老城厢老了。”人们喟叹着。

为了使老城厢焕发青春,上海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2001年岁末,上海老城厢的近千户居民,因环城绿带建设项目启动而陆续搬迁。老城厢位于原南市区,现属新黄浦区,改造后将崛起新的现代聚居区。据了解,黄浦区拆除旧房达四五十万平方米,动迁居民两万户。但同时,“如何保护上海老城厢的文化”、“如何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成为众多新老上海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不能让历史成为未来的包袱,也不能让未来失去历史的基础。”许多建筑专家和文化学者这样认为。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间的古迹、独特的民居建筑及市井文化,不仅是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也是老城厢的“魂”。著名建筑师邢同和建议黄浦区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中,应着重研究该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如果从延续历史文化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出发进行旧城改造,那么,“上海这座城市将会更耐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