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2 19:46
下屯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位于公明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0.7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中屯村、薯田埔村、马山头村、下村、松岗街道罗田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由麦彦嘉之子九世祖麦南溪从东莞乌沙迁居合水口开基立村,其三子十世祖麦环青在下屯定居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村名由来见上屯村。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公明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公明乡;1952年,属第七区公明乡;1956年,属公明区公明乡;1958年3月,属公明乡;1958年10月,属光明公社;1959年,属松岗公社;1960年,属公明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公明公社合水口大队;1981年,属深圳市宝安县公明公社合水口大队;1983年,属公明区合水口乡;1986年10月,属公明镇合水口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合水口行政村;2004年,属公明街道;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2015年,属公明街道合水口社区。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甘蔗、红薯、木薯等。其种植的西洋菜远近闻名,销售收入为当地主要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后,随着“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的引进,工业经济在村内得到极大发展。现村集体经营以厂房出租和商业投资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商业经营、集体经济分红等。
2015年末,户籍人口908人,其中男性449人,女性459人;80岁以上28人,最年长者97岁(女);实际在村人口759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140人;海外留学9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39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200人、台湾同胞1人。
村民主要为麦姓。村中存有《麦氏族谱》,由麦氏宗族纂修于明朝末年;有《下屯村居民公约》,下屯居委会制定于2012年。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320座,大多建于清代与民国时期。广府民居风格多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宗祠是整个村落的中心。其民居规格一般为三开间一进,或两开间一进;房体建筑一般为砖石和三合土夯筑,房顶为两面坡、青瓦覆盖。该村代表性民居为老围(又名水围),建于明末,现只剩下古围墙。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新建楼房的增多,老村许多传统民居被遗弃荒废,只有少数仍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
村内现存兰所麦公祠,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现一半被拆毁,一半被封住,已不作宗祠使用。现存麦坚公家塾,始建于清代。
该村有孟八宫庙,供奉孟公公。过去每年正月十五,村民都备上金猪到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现孟八宫庙已用砖封住,不再使用。
下屯村村民在每年重阳节后第一个星期日上午,先到麦氏大宗祠祭拜,再到碧眼麦氏古墓群祖墓地集合,合水口、薯田埔、马山头、根竹园、碧眼五个社区麦姓人一起祭拜。
添丁的一系列仪式源自明正德年间,村中新添男丁家庭,要按照习俗做三件事情。小孩满月日,用姜醋煮猪脚和蛋送给亲人朋友吃,以示喜庆幸福;第二年正月初八在宗祠开灯(点灯),用大盆菜祭拜祖先,告诉祖先新添男丁的名字;第二年正月初九走标记名字,即当天各家灯头到祠堂集中,手举竹竿,上面挂着红布,一起从上屯文庙跑到下屯孟八宫庙。村民认为,哪家灯头最先到达终点,祖先就最先庇佑哪家新添男丁平安吉祥,节节高升。因此各个灯头都不甘落后,奋勇奔跑,到达终点后,再回到各自祠堂把新添男丁的名字写上族谱,正式成为家族新成员。
耍新郎和闹洞房的习俗形成于清朝末年。该村和邻近一带村庄的新郎迎娶新娘时,女家姐妹都要对新郎进行戏弄:在新郎快到家门的路边,扔生果子打新郎;拿着竹竿或竹棍守在大门口,专打新郎和迎亲的人,以此制造欢快气氛。“闹洞房”包括刁难新郎新娘俩人,要新郎当着众人面拳打新娘,嬉戏吵闹,不让新郎新娘睡觉等,要连续闹三个晚上。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茶果、松糕、濑粉等。
松白路、振明路、柏溪路经过该村。1964年通电,1982年通电话,1989年通自来水,1997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1年通互联网。该村与合水口社区其他自然村共用公明第一小学(位于上屯、中屯)、合水口幼儿园(位于上屯、中屯)、云彩幼儿园(位于下屯);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合水口社区图书馆(藏书1.2万册),合水口社区篮球场、足球场,合水口公园,合水口文化广场,祠堂前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