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

更新时间:2024-08-11 11:29

下颌骨位于面下部,呈弓形,围成口腔的前壁和侧壁,是面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

解剖结构及相关组织

其水平部分为下颌体,其垂直部分为下颌支,表层为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与颞骨关节凹组成颞下颌关节。下颌体分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下颌支分两面、四缘及两突。下颌支与颞骨形成关节。该关节非常灵活,可做出包括咀嚼动作在内的多种动作下颌骨的骨小梁也顺应咀嚼肌的拉力和力传送的方向而排列,斜向上后排列成线形,称之为肌力线与应力线。 它通过下颌支而终于喙突而传力,但一部分力量还经此而传到颅底。下颌骨前部的骨小梁,从一侧的下缘到对侧的上缘,且两侧骨小梁在下颌联合处交叉,骨质增厚以加强抗力。由于肌力线和应力线的影响,使下颌骨的结构形态也产生功能性改变。下颌骨在颌面部骨骼中虽然面积和体积都大,但结构上却有几处薄弱环节。如下颌骨的髁突颈、下颌角、颏孔和正中联合等处,均为骨折的好发部位。

下颌骨的骨质较致密,血供较差,除主要接受下齿槽动脉血供外,又接受来自骨表面黏骨膜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

人体下颌骨

相关疾病与治疗

近年来,颌面部骨折呈逐年上升趋势,损伤程度日益加重,伤情也日趋复杂。下颌骨位于人体的暴露部位,骨折的发生率居颌面部骨折的首位。据文献统计,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损伤的25% ~ 28%,占颌面骨骨折的 55% ~ 72%。下颌骨骨折好发于青年男性 ,以颏部最多 ,合并面中份骨折较多 ,近年来多由车祸引起 ,坚固内固定是治疗的较好手段。

手术入路

下颌骨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主要根据骨折线的部位、性质等,其原则为在便于操作的基础上使创口尽量隐蔽,并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下颌骨骨折手术入路主要包括:口外入路、口内入路、口内外联合入路及经伤口入路。下颌骨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甚至固定化、格式化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及患者 对美观的要求等综合考虑。

固定方法

A、颌间固定: 颌间固定(intermaxillary fixation,IMF)是将上、下牙列通过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或弹力牵引固定的方法,从而达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其主要目的是固定骨折段,恢复患者咬合关系。

B、坚强内固定,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就开展了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no,RIF)系统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证明RIF技术是处理下颌骨骨折的最佳方法,已成为当今下颌骨骨折固定的主流。由于RFI能够达到下颌骨的生物力学要求,有效的三维稳定性改变了骨折区的环境,从而使局部血运迅速恢复,骨折 区直接骨化连接,加快骨折愈合。RFI适用于任何部位的下颌骨骨折,无论骨折是开放性、闭合性、感染还是未感染者,均可达到较好的疗效,较之保守治疗具有无法比拟的 优越性。目下颌骨骨折RIF系列包括小型或通用接骨板、拉力螺钉、动力加压接骨板和离心动力加压接骨板、自锁接骨板及可吸收接骨板系统。主要有①小型或通用接骨板系统②拉力螺钉系统③动力加压接骨板和离心动力加压接骨板系统④自锁板(钉)内固定⑤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C、生物学固定:其理念是在下颌骨骨折治疗过程中采用保护血运为主的内固定方法,尽可能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不要求骨折段的解剖复位,从而最大限度保护骨折部位骨膜和软组织附丽,同时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物并减少固定物与骨皮质的接触面积,为骨折愈合提供正常的生理环境。

术后常见并发症

①感染②咬合关系错乱与咬合干扰③面神经损伤④牙根损伤 ⑤影响颌骨发育⑥接骨板断裂 ⑦接骨板外露 ⑧螺钉松动、脱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