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

更新时间:2023-02-23 08:19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精髓理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寓意是要防病于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现代也引述暗示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涵义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引申

“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寓意是要防病于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处求医。现代也引述暗示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未病先防,就像对自己的车房提前保养一样。

二是对已病者采取“围魏救赵、四面楚歌”的化解方式达到不战而胜,不治而治。

就像人体的血栓、息肉或恶性肿瘤,它其实就是我们人体的免疫细胞(警察)把无法代谢、分解、排出的物质或变异细胞(犯罪分子)关起来(包围)的结果。

这个关起来的结果如同一个国家的监狱,唯有及时改变社会风气(即减少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等各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让犯罪分子改邪归正。

也就是说唯有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找出疾病形成的根源,明白因果关系,避免更多细胞变坏,及时净化人体生态环境,提高人体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让多余的物质或变异细胞慢慢消失,达到不治而治。

发展历史

近代将“不治已病治未病”广为传播的是汉口叶开泰药号,叶开泰药号始创于明1637年,与“同仁堂”、“陈李济”并称为中医药界的“初清三杰”,另加“胡庆余堂”,被誉为“中国四大药号”。从崇祯十年叶开泰药号开号始,叶开泰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药养生理念。在其后将近400年的发展历程中,叶开泰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药号,所制名药参桂鹿茸丸、小金丹等是进贡宫廷的御药,其它产品如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梅花点舌丹也都名闻遐迩,远销南洋。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