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10:31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由于α或β珠蛋白链氨基酸组成改变致使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稳定,发生变性和沉淀,形成红细胞内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称不稳定血红蛋白,进而产生疾病。主要是一组由于血红蛋白(Hb)遗传缺陷引起的疾病。遗传性疾病无根治疗法,根据病情可以给予对症和支持疗法,应避免使用能诱发生成自由基的氧化性药物。
不稳定血红蛋白(UHb)是由于α或β珠蛋白肽链与血红素紧密结合的氨基酸发生替代或缺失,损害肽链的立体结构或减弱血红素的结合力,形成分子结构不稳定的异常血红蛋白。这类不稳定血红蛋白易受氧化而丢失血红素,在红细胞内聚集沉淀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使红细胞膜变僵硬,易被脾脏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以往曾称为先天性变性球蛋白小体贫血。
本病属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但不少患者无家族史。迄今已发现90种以上不稳定血红蛋白,种类虽多但总发病率较低。
α珠蛋白基因或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珠蛋白链氨基酸成分改变。部分患者的突变基因继承自父母,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有部分患者无阳性家族史,其基因突变可能是自发的体细胞性基因突变。至今所发现的病例均为杂合子,尚未发现纯合子患者,偶见双杂合子患者,这可能与本病少见有关,也可能与纯合子难以生存有关。
珠蛋白链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对维持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珠蛋白链氨基酸的替代、插入或缺失可改变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已知下述改变可导致不稳定血红蛋白的产生:
①与血红素结合的氨基酸被替代,使血红素易脱失,如Hb Hammersmith;
②非极性氨基酸被极性氨基酸替代,改变了血红蛋白构形,如Hb Bristol;
③氨基酸替代发生在α1链与β1链接触处,使珠蛋白链间连接不稳,如Hb Philly;
④氨基酸替代发生在α螺旋第3位,使螺旋易折断,如Hb Duaree;
⑤氨基酸替代发生在β和ε螺旋接触处,影响了血红素与珠蛋白链的结合,如Hb Sayannah;
⑥氨基酸的缺失或插入发生在α螺旋关链位置,使血红素易自珠蛋白链上解离,如Hb Neteroi。
上述各种改变可使血红蛋白变为不稳定而发生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使膜的变形性降低,变为僵硬,最终在微循环中、尤其在脾脏内破坏。
各种不稳定血红蛋白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按其贫血程度可分为四组,
①重度溶血性贫血:常为β链氨基酸替代或缺失引起,1岁内起病,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40~80g/L,网织红细胞20%~75%,切脾不能改善贫血;
②中度溶血性贫血:儿童或青春期起病,脾大,发作性黄疸,血红蛋白60~100g/L,切脾可使贫血减轻或消失;
③轻度贫血或无贫血: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感染及服用氧化剂药物均可引起急性溶血发作,甚至发生溶血危象,较常见的不稳定血红蛋白如Hb Zürich,HbKhn属此组;
④无贫血及任何临床症状,但实验室检查可有不稳定血红蛋白检出。
多数患者在溶血发作时尿液呈深褐色或黑色,为血红素与珠蛋白肽链解离后产生的二吡咯色素尿。同时伴有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患者可出现紫绀。
脾切除或急性溶血期患者红细胞内可见变性珠蛋白小体,用甲紫或煌焦油蓝染色后即可显示,呈单个球形染蓝色。G6PD缺乏患者本试验也可阳性。
未切除脾脏及非急性溶血期病人,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高于正常(新鲜血加入乙酰苯肼37℃温育2~4小时后,可诱发红细胞内生成变性珠蛋白小体)。
热变性试验(新鲜溶血液,加热50℃2小时后,如沉淀血红蛋白>5%,提示UHb存在)及异丙醇试验(新鲜溶血液加入异丙醇37℃40分钟,UHb可产生绒毛状沉淀)是诊断本病简便、敏感并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对不稳定血红蛋白检出率不高,仅HbKhn,HbSydney,HbZürich等少数不稳定血红蛋白可与HbA分开而被检出。UHb氧离解曲线异常伴有紫绀症状者,溶血液经37℃温育后高铁血红蛋白可达20%~30%。
异丙醇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心电图、B型超声波检查、血红蛋白热不稳定试验
1.外周血 血红蛋白正常或降低。红细胞呈低色素性、大小不均,可见多染性、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可不与贫血平行,特别当不稳定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高时,可无贫血而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
2.热变性试验、异丙醇试验及乙酰苯肼试验 热变性试验易有假阳性,需作正常对照。异丙醇不仅使不稳定血红蛋白沉淀,也可使HbF沉淀,应注意鉴别。用0.1%乙酰苯肼并在37℃温育2~4h,可诱发变性珠蛋白小体形成。在切脾后患者的周围血红蛋白中易见到变性珠蛋白小体。
3.血红蛋白电泳 在鉴定不稳定血红蛋白上作用有限,因为大多数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泳动速度与正常血红蛋白无异。
4.氧解离曲线检查 可发现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是否异常。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B超、X线、生化等检查。
本病应与G6PD缺陷及其它血红蛋白病鉴别。对本病患者应注意防止感染和避免服用磺胺类及其它氧化型药物。急性溶血时应积极对症治疗。脾切除可使红细胞寿命延长,溶血减轻,对中度贫血患者效果较好,但对重型患者可能无效。
手术治疗:脾切除对部分溶血性贫血明显且伴有脾大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对氧亲和力增高的不稳定血红蛋白患者应避免切脾手术,因切脾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并发胆石症者常见,必要时可作胆囊切除。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贫血严重,可因并发感染引起急性溶血危象而死亡。氧亲和力增高的不稳定血红蛋白患者切脾后发生血红蛋白增多症和血栓形成,也可导致死亡。
有溶血性贫血情况的可采用下面食疗:
1、枸杞银耳羹
银耳20g,枸杞25g,冰糖或白糖100g,鸡蛋2个。将银耳泡发后摘除蒂头,枸杞洗后沥水,打蛋取清。沙锅加水,沸后投蛋清、糖撑匀,再沸时入枸杞和银耳,炖片刻。
2、枸杞蒸母鸡
枸杞20g,母鸡1只,调料适量。将枸杞装入鸡腹内,置器内加葱段、生姜、清汤、食盐、料酒、胡椒粉适量、加盖蒸2小时取出,加姜、葱、味精等调料,饮汤食肉。
3、花生红枣羹:
红枣(去核)250克,连衣花生250克,黄豆500克,加水后先以武火烧沸,转以文火慢慢熬至浓稠似胶时即可。
患者应注意休息;溶血发作期不宜吃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鳗鱼、牡蛎、干鱿鱼、虾、白米、花生、啤酒等,宜吃碱性食物,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
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忌吃食物:
1.避免油腻食物; 2.避免油炸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胆石症、感染、急性溶血性危象是本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早给予治疗。轻者可无症状,或在服用某些药物、氧化剂、感染而诱发溶血除贫血外,患者还可有黄疸、脾大。颧骨隆起、鼻梁塌陷及眼距增宽,心律不齐、心浊音界扩大,肝脏肿大。若不稳定血红蛋白被氧化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则出现发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