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

更新时间:2024-06-17 20:02

不识之无(拼音:bù shí zhī wú)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识之无”。

成语典故

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他的诗通俗畅达,有“老妪能解”之誉。《长恨歌》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诗,都体现了这种风格,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白居易自幼聪明,他父亲是读书人,曾任彭城县令。白居易从小受家庭熏陶,喜欢读书吟诗。据记载,白居易的奶妈很少在卧室久留,而是常常把他带到书房里玩要。白县令批卷,她就抱着小白居易站在一旁看。有时还翻开书把一些笔画简单的字教给他念念认认。

白居易长到七八个月时,奶妈指着书上的“之”字让他认,然后让他在另一页找出所有的“之”字来。白居易眨动着大眼,找得十分认真,一个也不漏。奶妈高兴地鼓励他,用同样的方法再去找“无”字,结果每次都能找对。家里人见白居易这样聪明,稍大一点就教他读诗文。在年龄相仿的幼童中,白居易的才智明显地高出一截。白居易人京应举时,拿了自己的诗去见顾况。

当时顾况已是朝中重臣,且很有诗名,一般人的诗都不看在眼里。通报姓名后,顾况打量了一下白居易,说道:“现在京城米贵,‘居’恐怕不易啊。”等到翻开诗卷,映人眼帘的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只感到一阵清风吹来,觉得此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寓意却又那样深刻。顾况大加赞赏,连声道:“有这样的诗才,‘居’得‘易’了!”

成语寓意

白居易七八个月大时就认识“之”“无”二字,显示了白居易幼年的聪慧和才气,从而“不识之无”便被用来形容人的文化水平低,连“之”字“无”字也不认识。与其有着经历的还有一位宋朝的“神童”名叫仲永,相传五岁便能作诗,然而却因为没有后天的教育,最后变成了普通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的话,也是老祖宗世代留下来的箴言,直到现代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受教育不仅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教育的崇高目的在于促成人性的觉醒,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智慧得到觉醒,从而逐步走向追求有价值的人生的理想境界。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不识之无”指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刘辰翁《敏斋记》:“人未有非敏者也,虽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圆,目不识之无,及其得于博也,彩色电转,狂呼鹘视,枭未成,而脱诸口如取,虽有离娄之目力,趼桑之心计,或不能及也。”

明·杨基《寄林训导谟》诗:“平生不识之无字,也学相如与卖文。”

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阿英《土山湾黑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帙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