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摄影

更新时间:2024-09-23 00:15

张韬磊、靳福堂在《专题摄影》中认为:“专题摄影是通过多幅照片来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深入地反映出事物发展进程和结果,能够细致、深刻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它是画报、报纸和杂志甚至电视、电影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定义

徐忠民在《新闻摄影学》一书中写道:“专题照片,又称专题摄影、摄影通讯,是新闻摄影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多幅、成组的画面,结合一定的文字,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思想,深刻、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概括、深入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是报刊杂志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摄影要求

专题摄影的结构与拍摄

美国《生活》摄影编辑提供这样的思路,记者送来的专题摄影,通常要求有8个方面:

1、故事的开头--全景或对主题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是从广角或高角度观察的全景镜头。

2、中景:对一群人或一些活动进行描写。

3、近景:把镜头集中到专题中的某个元素上,如:人的手或建筑物的细部。

4、肖像:是人物处于生活环境中的,或是人物表情丰富,处于情感高潮的面部特写。

5、关系照片: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典型瞬间:故事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东西,对专题有概括意义的照片,包含许多关键要素,通常也被称作决定性瞬间。

7、过程照片:故事发生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可作前后比较,使专题具有一种发展即运动的感觉。

8、结尾图片:将故事引向结束。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地域经济报道著称,它的版面编辑则希望在一年专题摄影中能看到这样的内容:

1、人们的食、衣、住、行;

2、地方的政治、宗教领袖是谁;

3、生存环境地貌;

4、这些人用什么来赚取生活费用,赚钱用来干什么?

一个专题稿有好的开头与结尾,中间由有逻辑的图片穿起来,这种结构是最基本的。说8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只能拍8张照片,可以是5、6张,也可以是二、三十张。

摄影理论

拍摄的所有人物和故事归纳一条主线之间

有人说,专题摄影要寻找照片与照片之间的逻辑联系,逻辑关系的紧密程度是结构的关键。有些摄影者都知道一个专题远景、中景、近景的搭配,却忽视细节、忽视逻辑。比如一个稿子会出现两张照片构图不同却讲同一件事,同一个细节。还有的出现一样的画面讲不同的事情的问题。

关于拍摄专题摄影给摄影者带来许多创造与想象的空间。几乎所有的摄影手段都可以运用到专题摄影中,摄影者视觉创造的能力得到发挥。最主要的是要形成个人风格。萨尔加哆巨大的美,尤金·理查德不稳定构图,都让人过目不忘。

几年前,摄影界有人提出一个视觉趣味点向多个视觉趣味点发展。我理解多个趣味点不仅是趣味点统一,也可以是强烈反差。我们的摄影者的问题在于崐视觉不够大胆。

摄影思维

破坏性思维

破坏性思维是指在结构与拍摄上都不跟着事先脑子中的固定模式走--无论是自己的模式还是他人的模式--不能事先决定结构拍摄风格,把被拍主体放进去,而应让被摄主体决定专题的结构和摄影。

反差思维

反差思维就是要在一个专题稿中表现旧与新,传统与现在,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而在摄影手段运用上,注意光线、色彩、虚实的反差。

基本要点

取材

语言

没有谁规定专题摄影只能使用哪一种风格或类型的影像语言。但需要明确的是,你选择的语言是你自己用起来最舒服,以及最适合你要表现的主题的一种,是可以由表及里触及事物核心的那一种语言。同时,注意语言应当时刻保持活力,这包括镜头的变化、角度的变化等。简单地说,你要保证即使最后给人看的是1000张照片,也要让阅读者始终兴致盎然,不觉得重复、乏味和无趣。而且,正是通过你的影像,促使人们去了解、思考,至少在心里要提出一个问号。这一点,无数大师已经用作品证明了,他们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语言和他们的表现对象之间是多么相得益彰。

结构

专题摄影可以采用单线或复线,也可以采用递进或并列,也可以几种形式穿插。无论哪一种,需要注意的是整体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善于把握视觉节奏,而不是糊里糊涂像倒一袋麻瓜一样地倾泄事实和照片。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抓住某个精彩的瞬间可以靠运气,但要让许多个你认为很精彩的瞬间和谐相处,则需要修养,毫无运气可言。注重结构的摄影师其实并不是太多,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有足够多数量的照片辑录成册就行了,但实际上,节奏感和协调性甚至是在拍摄时就已经形成了,才有可能在最后表现出来。在这方面,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可以作为范例。

编辑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很遗憾地说,我们做得很薄弱的一个环节。编辑应当充分地了解专题最后的呈现是出于何种目的,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有非常清晰而具体的想法,否则,照片本身的光彩很可能因为失当的编辑而大打折扣。同时,好的编辑毫无疑问能够弥补照片的某些先天不足。最重要的是:选择照片的时候,要尽量地严苛,和拍摄时不妨多拍相反,这时候,不妨少选——果断地去掉那些干扰性的照片,哪怕它们看起来很不坏。摄影是减法,虽然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堆砌的时代,但是,懂得舍弃,才是真正的自信。这时候,即使是摄影师本人来编辑图片,也要做到与摄影师的身份暂时分离。编辑不应当只懂得照片,他必须知晓许多照片以外的东西,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看这些摆在眼前的照片,而不是将自己陷进去。这样,他才能做出比摄影师更有远见和洞见的选择。编辑要给选出来的照片一个秩序,这个秩序就是编辑为照片建立起来的王国,逻辑、结构、节奏都在其中显现——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在其中显现;但是,必须看起来非常自然,就像照片本身就是那样,而不是被强迫成那样的。

文字

必不可少的内容。摄影绝对不是万能的,同时,图文结合已经被证明是最佳传播方式。许多摄影师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字好手,也许因为摄影本身就蕴藏着诗性,摄影与史料、与诗歌、与散文小说的结合越来越多见。同时,也有一些摄影作品只有极少的文字,甚至除了标题和简要的总括性文章之外,图片本身不配文字。这可以根据作者本人的意愿和目的来决定。文字不可喧宾夺主,它要与影像的内在气质保持一致,同时,补充影像难以呈现的内容,为影像提供确实可信的信息和背景。

图片

一个专题摄影应该有多少张图片,似未有严格定论,一般报纸刊发的摄影专题在7张左右(单版),而各类比赛、基金项目则要求不一。20张,算是一个基本数目,指摄影师最后至少能提交20张不同内容的照片以供编辑。

举例

以萨尔加多著名的《淘金者》为例,1986年,巴西赛拉·佩拉达金矿,在一个不到足球场大的场地,5000人密密麻麻拥挤在脏泥浆中淘金。全部照片的影调呈灰黑色,每个画面雕塑感极强,无论是场面还是特写,无论是表现冲突还是无言苦做,萨尔加多营造出的气氛是压抑、紧张、巨大的没有尽头的悲苦气氛。在拍摄中,萨尔加多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认识拍摄对象的劳动生活及内心。拍摄

气氛中,有事先可以预知的气氛,也有要到了现场后突然才能感到的气氛。这需要摄影者用心去体会,用相机去营造这些气氛。摄影者在拍摄专题时独到的对气氛的把握,创造出符合主题的强烈的、真正的气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