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9 20:21
《世界建筑师》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著,这本著作描述了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学巨匠、艺术家和哲学家传奇色彩的一生,这本书不仅对我们理解这些大师们的生平和内心世界有所帮助,更是对我们了解茨威格本人的文艺观和他的美学思想的必读之作。
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就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比起巴尔扎克,特别是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富戏剧性,经历更为坎坷,命运也更残酷。茨威格把他六十年的生活看做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并把自己对命运的操纵权交还给了命运:茨威格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成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是一个最完善的矛盾产物,是人类中,也是艺术中的一个伟大的二元论者。“淫欲产生纯洁,罪行产生伟大,喜悦产生痛苦,而痛苦又产生喜悦。矛盾永远都是互相牵连的。他的世界横跨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在上帝和魔鬼之间。”茨威格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陀恩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散文化而非学究式的论述,并把他的笔深深掘进俄罗斯这位伟大作家的灵魂,去解读他所创作的艺术人物和他用笔所构建的世界:他毁灭自己,为了一个更幸福更美好的人类得以出现;他痛苦地生活,发掘自己的灵魂,为的是找到上帝,找到生活的意义;他抛弃一切知识,是为了一个新的人类。这一切归结为一句话:“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在《与魔的搏斗》中,茨威格把三位人世际遇相似,内心世界相近的德国家集在一起,而尤为重要的,他们都同受一种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的支配,即是茨威格称之为魔的力量。他把这个集子冠上《与魔的搏斗》,这使我们对魔这个字的意义有所理解,明白了它的涵义,我们也就清楚了茨威格笔下这三位遭遇坎坷、命乖运蹇,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但却茕茕孑立的作家了。关于“魔”,将其翻译成“魔鬼”是不妥当的(译者如是说),带基督教创立之前,”魔“这个词早已出现,歌德对其有着独到的理解,即一种使人无法自拔的力量,茨威格则认为,这种力量需要控制,因此,这一部分所介绍的三位作家,便是”同受一种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的支配“的
在《三作家》中,作者将三位看似不能安排在一起的任务安排了起来,卡萨瓦诺——一个骗子,色鬼,似乎不能与司汤达和托尔斯泰安排在一起,但是,根据作者的解释(见书的前言),他们不在一个层次上,不是一个等级的,然而却同属于一个精神类型的,卡萨瓦诺是最初级的,这点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来,他只是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下来,没有更深层次的观察,司汤达则是高级阶段,他追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去思考,观察,写入了作品当中,而托尔斯泰,则是最高的阶段,他将其与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所以,作者的安排是有道理的。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主要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生前最后的著作)等,1942年因理想的破灭与妻家中双双自杀,年61岁。
茨威格把“精炼、浓缩和准确”作为自己传记创作的准则,但他并不稽古抉微,旁征博引,露才扬己,而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是出之文献资料,而是惟一出之自觉的爱去塑造一个命运。”这里他用塑造这个词,而不是叙述或者介绍。正因如此,在这部《世界建筑师》——也在他的其他一些传记作品——里,茨威格怀着一种炽烈的激情,以多彩的文笔,为我们描述的如其说是他们的生平,不如说是在塑造出他们的艺术形象。茨威格对一个人生平中外在的、无关宏旨的、可知也可以不知的并不看重,重要的是他要展示出这些大师的独特之处和复杂的幽暗的精神世界,这也就使这部《世界建筑师》有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了评论界的看重,为他赢得世界性的赞誉。
前言—— 高中甫
三大师
作者的话
巴尔扎克
狄更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与魔的搏斗
作者的话
菏尔德林
克莱斯特
尼采
三作家
作者的话
卡萨诺瓦
司汤达
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