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大会

更新时间:2024-07-22 18:31

世界艾滋病大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有关艾滋病的会议,由国际艾滋病学会组织召开。1985年,首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起初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从1994年起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历届大会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全球艾滋病的扩散情况、艾滋病引发的各种问题、艾滋病防控工作的进展、艾滋病科研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等。

历年大会

历届大会情况

第1届

1985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大会主题是“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第2届

1986年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主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第3届

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大会主题是”妇女与艾滋病

第4届

198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大会主题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第5届

1989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对科学和社会的挑战(T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Challenge of AIDS)”。

第6届

1990年6月20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大会主题是“艾滋病在九十年代:从科学到政策”(AIDS in the nineties: from science to policy)。与会者在会上交流了与艾滋病有关的研究、治疗和保健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74个国家的约1万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出席了会议。

第7届

199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大会主题是“科学挑战艾滋病”(Science challenging AIDS)。

第8届

1992年7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来自133个国家的专家、医学研究人员、社会活动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主题是“世界团结起来反抗艾滋病”(A world united against AIDS)。一些代表指出,艾滋病的产生和蔓延是与经济落后、贫困愚味、道德败坏、歧视和不平等社会现象密切相连的。他们还呼吁国际社会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

第9届

1993年6月在德国柏林举行。166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学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以及艾滋病援助和自助组织代表就艾滋的预防、传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第10届

1994年8月7日至11日在日本横滨举行。来自128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共12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艾滋病对全球的挑战:为了未来一起行动”(The global challenge of AIDS: together for the future)。主要议题是“女性与艾滋”、“亚洲的艾滋病对策”。会后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建立一种国际性网络,以使艾滋病毒感染者互通信息,互相合作,早日战胜艾滋病。

第11届

1996年7月7日至11日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科学家、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界、一个希望”(One world one hope),主要讨论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蔓延、治疗艾滋病药品的最新科研动向和艾滋病的预防等问题。

第12届

1998年6月28日至7月3日在日内瓦举行。来自135个国家的1.2万多名代表、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缩小差距”(Bridging the gap)。与会代表分别参加大会组织的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就以下4个议题开展讨论:如何缩小南北之间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差距;制止和减少母亲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儿童的危险;世界艾滋病科研最新成就,特别是推广发达国家采用的综合药物治疗法和预防艾滋病疫苗研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加强公共卫生教育,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大会对显著减少该病死亡率的“鸡尾酒”疗法取得的进展以及发现抗病疫苗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第13届

2000年7月9日至14日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主题是“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充分认训艾滋病蔓延的严重性,采取切实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名代表着重讨论了如何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等问题。

第14届

2002年7月7日至1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大会主题是“知识与行动承诺”(Knowledge and Commitment for Action)。来自170个国家的1.4万名政府官员、医务工作者、学者和社会学家出席会议,就艾滋病的防治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学术交流。由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涉及到了全世界艾滋病的现状和传播趋势、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艾滋病造成的孤儿问题、艾滋病疫苗和新药的研制、艾滋病预防控制所需要的资金筹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如何让发展中国家的患者享受到与发达国家患者同样的治疗权利等。

第15届

2004年7月11日至16日在曼谷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面共享”。会议发表了《曼谷领导声明》,这份声明代表社会各领域的领导者承诺,将支持有关政策和立法,增加提供预防和医护,增加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并有义务将所作的承诺变为现实。

第16届

2006年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行动之时”。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会议召开前夕,举办一系列面向记者的讲座,其中一个名为“阳光生活”的讲座打破了人们有关艾滋病患者压抑、凄惨和绝望的旧印象。

第17届

2008年8月3日至8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开幕,这是世界艾滋病大会首次在拉美国家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球立即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投入更多资金,共同应对艾滋病威胁。

第18届

2010年7月18日至23日在维也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的主题是“权利,就在此时此地”,以此呼吁全球在积极有效应对艾滋病威胁的同时,注重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保护。来自世界各地两万多名相关机构的专家、政府代表、医务工作者和企业界人士与会。

(评价)在当晚的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了电视致辞,呼吁各国继续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同时要求国际社会在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他特别强调,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国际社会“应向那些被忽视已久的国家提供更多帮助”。

当晚,第18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主席,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蒙塔内尔和奥地利艾滋病协会主席施密特女士也分别致辞,指出当今世界艾滋病形势严峻,全人类应共同努力应对这一病魔,呼吁尊重、保护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权益。

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达3340万人。此外,在过去近30年里,艾滋病已夺走2500多万人的生命。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仍是全球艾滋病泛滥最严重的地区。

第19届

第十九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于2012年7月22-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会展中心召开。此次大会参会人员共23,767人,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7,066人为参会代表,12,042人为美国人。会议收到12,433份摘要,接受3,837份。会议安排了19个大会发言、194个分会、185个卫星会议。

第20届

世界艾滋病大会为遇难者预留的位置。

第24届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9日至8月2日,第24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本次会议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艾滋病工作会议,今年的大会主题是“重新参与并遵循科学”。这次大会也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次线下大型艾滋病毒会议。

当地时间2022年8月2日,第24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闭幕。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敦促世界各国领导人勇敢地采取行动,结束艾滋病。

第25届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2日,第2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德国慕尼黑召开。本届会议持续5天,将重点讨论如何进一步遏制病原体艾滋病毒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预计将吸引来自超过17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余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卫生保健专业人士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与会。本届大会联席主席、德国传染病学家克里斯托夫·斯平纳指出,虽然艾滋病毒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全球每年仍有130万新感染病例,距离联合国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还相距甚远,采取行动减少新感染病例数量迫在眉睫。

全球艾滋病状况

感染人数

全世界有334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40万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亚洲约470万;北美及中西欧约230万;拉美约200万;东欧约150万。全球每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其中近200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全球每年20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其中170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欧盟及其周边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人数从150万人增至220万人,其中欧盟成员国有73万人。2009年10月26日,旨在减少欧盟和周边国家艾滋病患者的数量,改善艾滋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等工作,提高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截至2010年7月,美国有大约11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年新增感染人数约为5.6万。2010年7月,美国公布预防艾滋病新战略,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将新增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降低25%毒品消费助长了艾滋病的蔓延,全世界的注射吸毒者约有300万人,在一些国家,40%的注射吸毒者携带艾滋病病毒。全世界每年防治艾滋病所需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160亿美元,全球正在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有470万人,这一数字虽然已经是5年前的10倍,但仍有约11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没有得到应有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成功防治艾滋病需要3个关键因素,即资金、药品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很多艾滋病防治项目因缺少资金而无法开展,在一些艾滋病高发地区,缺少专业医护人员的问题尤其突出。

研究成果

自1983年人类发现艾滋病病毒以后的近30年间,各国科研人员在开发艾滋病疫苗方面可谓“屡战屡败”,有科学家甚至一度认为,人类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1997年,美国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出,要在8到10年内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之后,美国曾掀起艾滋病疫苗研制热,一度曾有几十种疫苗进行临床试验,但效果均不理想

2003年10月,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开始进行“联合疫苗”试验。

2009年9月24日,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共同宣布,双方合作开发试验的一种“联合疫苗”可以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

“2.0治疗方案”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疗并预防艾滋病的综合方法。该计划核心内容是降低费用、简化治疗过程、减轻卫生部门的负担,并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质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表报告称,“2.0治疗方案”可保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大为简化的治疗方案,2025年内可避免1000万人死于艾滋病,同时每年防止1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病毒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这一时期叫做潜伏期,潜伏期为无症状感染期,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潜伏期长短不一,半年到12年不等,少数可达20年以上。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6年。

机会感染: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人体致病,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