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11:4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
截至2014年底,东北地理所共有在职职工39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9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8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宋长春
截至2015年2月,研究所引进多台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包括稳定同位素质谱仪(MAT 253)、透射电子显微镜(JEM-1230)、基因分析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S-7500)、合成仪、多功能激光扫描成像系统、气质联用仪(2台)、连续流动分析仪(2台)、原子吸收光谱议(3台)、元素分析仪(2台)、总有机碳分析仪(2台)、激光粒度仪、温室气体分析仪、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等大型设备28台/套,总值2000多万元。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有4个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5个野外台站。
研究中心:湿地生态与环境、区域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东北区域发展;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碱地生态经济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野外台站: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黑龙江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长岭草地农牧生态实验站。
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王法辉教授来所进行学术交流。
2011年10月9日-10月23日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Neil McLaughlin博士和助手Stephen Burtt到该所进行了为期15天的访问和学术交流。
2010年8月9日-14日对位于哈巴罗夫斯克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水与生态问题研究所(Institute for Water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Far Eastern Branch,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进行了友好访问和学术交流活动。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俄罗斯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日本地球环境综合国立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作物研究所、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水土研究中心、韩国国家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分别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
2012年3月13日,白城市副市长刘红霞率团来该所访问交流。
2010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到海伦站进行学术访问。
2008年8月23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来该所探讨菜用大豆育种合作事宜。
此外,该所挂靠学术组织及学会有: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吉林省环境学会环境地学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黑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学会、世界黑土联合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高稳定、低功耗的多频段微波辐射计,成功应用于“神舟四号”飞船,对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参数进行了有效探测;以科学确定最佳垄(行)向垄(行)距为核心的农作物高光效种植模式在东北地区示范推广,使得作物单产增加8%~20%;以改土为基础的苏打盐碱地快速高效治理利用技术在松嫩平原西部示范应用,使得pH达10.5以上的重度盐碱地在开垦当年水稻产量即达400公斤/亩以上、第3年可达533公斤/亩;高产、优质的“东稻”系列水稻新品种和“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均得到较大规模的推广,其中“东稻4号”被吉林省确定为2013年该省主导水稻品种之一。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机载三频段微波辐射计及其应用”、“第二松花江水系污染与水资源保护的研究”、“重点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度苏打盐碱地顶级植被快速恢复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等一批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创刊于1981年,月刊。地理学三大期刊之一,荣获中国地理优秀期刊奖,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科技)。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中国国内主要数据库收录;并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 )、 日本的科学技术社数据 库( JST) 、美国的剑桥科学文摘(CSA ) 荷兰的斯高帕斯数据库 (Scopus ) 以及美国的气象学与地球天体物理学文摘 ( MGA) 收录。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
创刊于1991年,双月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英文地理学术期刊,于2008年被SCI-E收录。该刊主要介绍中国国内外地理学及分支学科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等。
《土壤与作物》(Soil and Crop)创刊于2012 年3月,季刊,黑龙江省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又一个有关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湿地科学》创刊于2003年,季刊,中英文混版。该刊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立足于中国国内,是展示湿地学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传播湿地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是学术类精品期刊,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至2011 年,《湿地科学》已经被中国中国国内所有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收录为核心源期刊。2004年,《湿地科学》被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至今;2007年,《湿地科学》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库) (CSCD)”收录至今;2011年,《湿地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湿地科学》还被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Scopus数据库收录,Scopus 数据库对《湿地科学》做了科学评价。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数据库和美国当代地理出版社(CGP)数据库也收录了《湿地科学》。
该研究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5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专业,2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并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
硕士点(学术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遗传学
硕士点(全日制):环境工程、生物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
截至2015年,该所共招收研究生1083人,其中博士生514人,硕士生569人,共毕业并授予博士学位414人,硕士学位469人,在学研究生总数196人,其中博士生116人,硕士生80人,每年招收博士生34人,硕士生28人。该所共有85名研究生荣获院长奖学金、冠名奖学金、所长奖学金,3名博士生获得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名博士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有20名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与社会实践资助专项,有313名研究生荣获研究生院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称号。
所徽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标识的内涵是:双手托起人类所共有的生存空间——地球,体现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学科特征(湿地科学——保护地球之肾;农业生态——铸就生存安全),寓意两所整合后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蓄势待发、图腾向上的恢弘气势,尽显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的特色和优势,以关爱地球环境与生态研究所特色优势,以关爱地球家园为本,再造人地相互协调关系,事业源远流长。
所标的标准色为蓝色和绿色。传达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充分运用现代理论和现代技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目标。
所标识造型重点强调科研的奉献精神,把握成功的必胜信念,强大的发展实力,极富时代与亲和力量。
中国科学院传统:科学、民主、爱国、奉献
中国科学院院风: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所长:姜明
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宗明
纪委书记:项尚
副所长:李向楠、李禄军
2021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集体。
2021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被公示为2022年吉林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状拟表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