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更新时间:2024-11-05 13:27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1936年1月,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历史背景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前身是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1933年10月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组建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赵尚志任队长,共有队员13人。到1933年底部队发展到70余人。

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部分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员赵尚志,政委李兆麟。下设3个总队。第一总队队长由赵尚志兼任,政委由李兆麟兼任。第二总队队长黄英,政委马洪力。第三总队队长曹德生,政委韩光。全支队共有兵员450人。

1935年1月,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部分抗日义勇军,编成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全军500余人,暂编一个独立师,军长兼师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下辖3个团。1935年9月,第3军又扩编了3个团,全军达到700多人,到1935年底,第3军的6个团扩编为6个师。1936年8月正式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下辖6个师。后又增编4个师,全军10个师约有6000人。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松花江两岸与日伪军积极作战,沉重打击敌人,取得重大战果。仅1936年12月的海伦战役就歼灭日军300余人。

1937年冬季,日军加强了对东北抗联的围剿,在反围剿战斗中第3军损失严重,根据中共北满省委的指示,第3军在1938年进行了整编,全军编为4个师,当时赵尚志去苏联汇报工作未归,李兆麟以东北抗联北满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领导第3军的工作,代行军长职务,军政治部主任由金策担任。1师代师长、政治部主任周庶范,2师师长兰志渊,政治部主任吴景才,3师师长李熙山,政治部主任常有均,4师师长陆希田,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由于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初期有的部队不设政委,政治部主任实际是部队的政治主官。1939年5月30日抗联第3路军成立,第3军编入第3路军。1940年3月第三军改编抗联第3路军3支队,第3军番号取消。

抗联第三军是抗联的主力部队,涌现了赵一曼(2团政治部主任)、赵尚志李兆麟等民族英雄。

编制

前身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前身为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

1932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游击队工作,1933年初巴彦游击队失败后,赵尚志又到义勇军孙朝阳部工作,在孙部瓦解后,赵尚志等7名同志,在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于1933年10月10日在珠河县(今尚志县)三股流建立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队员13人,赵尚志任队长,李福林任政委兼党支部书记。

哈东支队

1934年6月29日,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一部分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正式编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全队450余人,赵尚志为司令,张寿篯(李兆麟)为政委,梁佐术为参谋长,辖第一、二、三总队。

1934年秋,哈东支队进行整编,赵尚志为司令,韩光为政治部主任,金策为经济部长,下辖第一、三、五、七、九大队和政治保安队、少年队、骑兵队。支队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和第一、二执法处。

第一次改编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

1935年1月2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为基础,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辖第一师(独立师),共500余人,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后张敬山)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军需处、执法处、稽查处、少年军、保安营。

1935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扩编,建立第四、五、六团和延方游击团。

1935年底到1936年7月间,第三军以原有6个团为基础,逐步扩编为6个师。

第二次改编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1936年8月1日,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基础,正式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全军6000人,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师和政治保安师。

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执法处、经济处、稽查处。

1938年6月,根据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常委会的决定,抗联第三军进行整编,时因赵尚志赴苏联未归,由北满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张寿篯领导三军工作,金策任军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4个师和1个警卫团。

第三次改编

1939年5月30日抗联第3路军成立,第3军编入第3路军,未取消原第3军番号。

第四次改编

1940年3月第3军改编为抗联第3路军3支队,原第3军番号取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