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10:54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朝、汉等民族组成的在东满、吉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人民武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劲旅。主要活动地区包括吉林省东部、东南部和黑龙江省东南部20余个县的广大地域,兵力最多时达40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前身是1932年陆续成立的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等县抗日游击大队。1934年3月,由各县抗日游击队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师长朱镇,政委王德泰。共有兵员900人。1935年3月王德泰任师长,李学忠任师政治部主任,部队发展到1000余人。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下辖4个团,部队发展到1200人。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下辖三个师。1师师长安奉学,政委周树东政治部主任古伯岐,参谋长朴得范。2师师长史忠恒,政委王润成,参谋长陈翰章。3师师长金日成,政委曹亚范。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长王德泰兼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政委魏拯民兼任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第1路军决定取消第1军和第2军番号,把所属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日伪军进行“大讨伐”,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第1路军各部队分散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争。由于斗争形势日益恶化,各路军减员较多,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吉东、北满省委领导决定将各军缩编为支队。并根据斗争形势,建议东北抗联各路军下一律实行支队建制,在路军以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拟将第1路军编为第1、4、7支队;第2路军编为第2、5、8支队;第3路军编为第3、6、9、12支队。1941年3月中旬,第1路军第2方面军在东宁县境改编为抗日联军第1支队,支队长金日成,参谋长安吉。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前身是延吉反日游击队、和龙反日游击队、汪清、安图反日游击队和珲春反日游击队。
延吉反日游击队
1932年夏,在中共延吉县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老头沟游击队、依兰沟游击队、海兰区游击队和花莲里游击队。1933年1月,以上述各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延吉反日游击大队,共130余人,朴东根任大队长,朴吉任政委。
和龙反日游击队
1932年6、7月间,在中共和龙县委领导下,先后在开山区、大砬子、平岗等地建立了几支游击队。以此为基础,子1933年3月正式建立和龙反日游击大队,共80余人,张承汉任大队长,车龙德任政委。
汪清反日游击队
1932年3月,在中共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小汪清建立一支游击队。同时,县委派李光等十余人到救国军中参加战斗,组成别动队。同年4月安图游击队成立,同年11月,安图反日游击队与汪清游击队以及别动队合并,正式编成汪清反日游击大队,共90余人,梁成龙任大队长。
珲春反日游击队
1932年6月,中共珲春县委在烟筒砬子建立岭南反日游击队,队员30余人;同年7月,又在大荒沟建立岭北反日游击队,队员30余人。1933年4月,岭南、岭北两支游击队合编建立珲春反日游击总队,岭北游击队为第一大队,岭南游击队为第二大队,孔宪琛为总队长,朴泰益为政委。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1934年3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上述4支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共640余人,朱镇任师长(后叛变),王德泰任政委,辖第一、二、三、四团。
1935年3月增建独立团,直属师部
1935年5月,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全军1200余人,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四团和教导队、游击大队。
1936年1月,二军扩编为2个师:
第一师辖第一、二团,第二师辖第四、五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
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全军2000余人,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师。第一师下辖第一、二团,第二师下辖第四、五、六团,第三师下辖第七、八团和教导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