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27 14:03

东北林业大学(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东北林大(NEFU),由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教育部直属管理的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1952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颁发东府(52)教字第2857号文件,决定成立东北林学院。当年11月20日,正式挂牌东北农林学院。学校是在全国院系调整中,以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东北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建立的,同时将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森林科并入学院。

1955年2月,为适应建校需要,学校组建了农、林两院基建工程队,为东北林学院独立建校兴建校舍。5月1日,时任刘成栋院长、王禹明副院长挖第一锹土,拉开了东北林学院独立建校、勤俭办学的序幕。9月12日,属于东北林学院的两个系(林学系和森林工业系)的学生迁至新建教学楼上课。

1956年4月,高等教育部和林业部决定将两院立即分开。5月4日,东北农、林学院召开全院人员大会,11日公布东北林学院院务委员会名单和各系、教研组负责人名单;21日公布各级行政单位负责人名单。至此,东北农、林两院正式分开,走向各自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1957年8月,开始筹建帽儿山实验林场,建场之初,只有少数下放干部和部分参加生产劳动的教师、学生,在帽儿山脚下造房子、开道路,进行勘察规划,抚育、造林,用人拉犁开荒种地,为林场开发打下基础。1958年2月,凉水实验林场建立。4月27日,东北林学院第一届党员大会胜利闭幕,休会后,各支部连续进行鸣放讨论,对党委两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提出很多改进党委工作、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意见。10月,带岭分院正式成立。

,同时并入带岭林业干部学院,领导关系下放给黑龙江省。1970年大批教师和干部下乡插队,学校连续7年没有正式招生。1973年6月,在农林部的建议下,省决定东北林学院迁回哈尔滨办学。同年7月10日,迁回哈尔滨原址。

1974年学校正式建立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经过陈大珂、周晓峰、王义弘、赵惠勋、王传宽等一批生态学者的长期不懈努力,1999年帽儿山森林生态站成为我国首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点站。

1985年,林业部下发文件,学校由东北林学院正式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学校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拓展办学形式”的新阶段。

1992年2月,经林业部批准该校原林业工程勘察设计所更名为东林大工程勘察设计院;7月, “林业部东北林业大学干训部“更名为“林业部东北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1993年10月,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

1995年5月5日,学校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院长、著名野生动物专家马建章教授被批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11月,经林业部批准,在原机电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机电工程学院。

1996年2月,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自筹经费进行“211工程”建设,并于同年11月得到原林业部的批准并报国家教委备案。这一决策使东北林业大学得到了跻身强校之列的机会,奠定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1997年1月,学校正式通过原林业部组织的“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审定。

1998年3月6日,成立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1999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2月18日,学校正式由国家林业局划转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5年9月8日,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批准,东北林业大学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规划。 2006年9月,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

2008年10月19日,东北林业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同年,学校“林业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

2009年8月,学校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同年12月,获得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称号。

2010年11月29日,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签字仪式,合作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2011年6月,学校申报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高效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获得教育部、财政部建设立项,标志着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12月8日,学校原校长李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3月,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东北林业大学。7月,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这是我国林业行业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月,学校申报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2个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了东北林业大学“2011计划”建设。

2013年6月9日,学校与国家林业局携手全行业共同建设的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举行试运行启动仪式,这是国内首家专题类森林博物馆,该馆在7月5日被命名为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普基地。10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国家林业局红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学校。11月20日,学校主办的《林业研究》(英文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获得B类项目支持,成为中国林业领域首个获得国家经费支持的英文学术期刊。

2014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3月11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章程第51号核准书,正式对《东北林业大学章程》予以核准通过,标志着我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6年,教育部审核通过了《东北林业大学主校区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同年,学校“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获批2016年度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

2017年7月,学校获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2月,入选2017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8年12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学校校牵头组建的“自然保护地国家创新联盟”“东北森林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及“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技术国家创新联盟”顺利揭牌成立。

2019年4月15日,教育部同意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设立东北林业大学奥林学院,其英文译名为Aulin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该学院是国内95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第一所同时具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月,东北林业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

2020年11月,学校首次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11月28日,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4年1月,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科研教学协同育人中心揭牌。2024年7月7日,东北林业大学成立生态学院。9月10日,东北林业大学举办“助力东北振兴”科技成果及引才政策发布会,发布了10项取得重大进展的科技成果、百项具有转化潜力的科技成果以及千项可转化发明专利。9月28日,东北林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开设68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东北林业大学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林业工程、林学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近年来,学校有教职员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青年学者6人,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7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4个;近年来,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4人,全国工人先锋号团队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4人。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学科评估结果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2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4年、2018年、2022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30日,东北林业大学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有近15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余位教师赴中国国境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与俄罗斯、新西兰、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中国国外攻读学位;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学校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留学生,生源来自五大洲100余个国家。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30日,东北林业大学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猫科动物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中1个升级为“2.0”计划),有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有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的长期科研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总站检测中心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73项(其中一等奖29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89项(其中一等奖7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5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1.3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和各个分馆),电子图书128.9万册,电子期刊95.86万册,电子学位论文698.9万册,音视频101.1万小时,中外文数字资源134个。

截至2022年5月,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展品近千个,展品中既有3万年的长背鳍燕鲟化石、非洲野生动物标本、也有原始人类生活相关的建筑、家具等。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以木头本色为装饰,与毛皮相互映衬,有150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1700多件毛皮标本,囊括了所有中国产的珍贵毛皮,包括猫科、灵猫科、鼬科、犬科的所有物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等罕见标本。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东北林业大学校标由中文“东北林业大学”、英文校名“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绿色“F”型图案以及阿拉伯数字“1952”和环绕圆弧组合而成。

绿色旗面与白色森林、地球和书本的组合。

精神文化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学参天地”取意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第二十二章》)。 后朱子又发扬其说:“此儒者之学,必至参天地,赞化育,然后为功用之全也”(《白鹿洞志》)。 “学参天地”古意为“治大学问者可了解天地间的规律,参与天地生化不息的进程。”现在可以解释为“治学要努力学习天地间的知识、学问,探索世界的奥秘,揭示事物的科学规律”。 “德合自然”取意出自《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道”的自然状态。老子原文的古意有两层:第一是说天、地、人都有其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第二是说天、地、人、物都应遵循自然规律。老子在这里其实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境界。“德合自然”字面的含义为道德要符合自然规律,可以引申解释为:“不断进取,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

学校确定每年的7月10日为校庆日。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帽儿山实验林场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教学区(实验林场,以下简称“教学区”)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境内,是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及成果推广与转化基地。帽儿山地区的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是典型的东北东部天然次生林区,原始地带性顶级群落为红松阔叶林。由于遭受日俄侵略破坏,原始植被发生了逆向演替。形成了目前以珍贵阔叶林、杨桦林、柞木林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与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人工林镶嵌分布的森林景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95.7%,森林总蓄积量为412万立方米,各种动物和鸟类400余种,昆虫1200余种。

凉水实验林场

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经原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带岭林业实验局第二伐木场的基础上建立凉水实验林场,划归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是东北林业大学直属的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集教学实习、科研、科普、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北部亚地带,典型阔叶红松林分部亚区,为世界红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带,具有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区植被可划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沼泽等6大植被类型11个群系19个群丛。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