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藨草

更新时间:2024-02-21 17:36

东北藨草(学名:Scirpus radicans Schkuhr)是莎草科、藨草属散生草本植物。秆粗壮,有节,近花序部分为三棱形。叶较花序短,平滑、叶鞘很长。多次复出长侧枝聚伞花序顶生;小穗多为单生或2-4个簇生于辐射枝顶端,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具多数花;花药线状长圆形;花柱稍短。小坚果倒卵形,扁三稜形,淡黄色。

形态特征

散生草本。秆粗壮,高65-90厘米,有节,近花序部分为三棱形,稍粗糙,具基生叶与秆生叶。叶较花序短,宽7-10毫米,平滑、叶鞘很长。

叶状苞片2-3枚,下面1-2枚长于花序;多次复出长侧枝聚伞花序顶生,大,具多数辐射枝,第一次辐射枝长可达9厘米;小穗多为单生或2-4个簇生于辐射枝顶端,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长6-7毫米,宽2毫米,具多数花;鳞片排列紧密,长圆形,顶端钝圆,长约2毫米,背面具1条淡黄色中肋,两边黑色,有时基部呈麦秆色,上部边缘稍呈齧蚀状;下位刚毛6条,细长,通常约为小坚果长的4倍,多次弯曲隐藏于鳞片内,近顶端部分稍有倒刺;花药长约1毫米,线状长圆形;花柱稍短,柱头3,具乳头状小突起。小坚果倒卵形,扁三稜形,长约1毫米,淡黄色。

近种区别

东北藨草与东方藨草(Scirpus orientalis Ohwi)比较相近,均是多年生高大型草本,具短根状茎,秆钝三棱形等;但是东方藨草辐射枝和小穗粗糙而不平滑,每个小穗柄顶端着生1-3枚小穗,下位刚毛与小坚果近等长,挺直而不弯曲,具倒刺等,二者明显有别。

生长环境

生于水泡子、沼泽、河流和湖泊周边的积水处,以沼泽处最为常见,常和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 (C. C. Gmel.) Palla)生长在一起,水深20-30厘米或更深。具匍匐枝并有很强的分蘖能力,因此,常成小群落连片生长,甚至可形成纯群落。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俄罗斯、奥地利、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圣诞岛、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半岛、蒙古、挪威、波兰、罗马尼亚、库页岛、瑞典、乌克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

中国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生长习性

东北藨草在4月末返青,5月抽茎,花期可从6月开始延续到8月,8-9月果实成热,10月植株枯黄,进入体眠期。

繁殖方法

可用根状茎繁殖,也可用分株繁殖法繁殖,成活率较高。还可用不育枝形成的新苗移栽,均是较好的繁殖方法。

主要价值

植株高大挺拔,适合观赏,可栽于水榭旁、人工湖边及其他水景区,亦可盆栽。

东北藨草返青早,是春季放牧家畜的优良牧草,马、牛、羊均喜食。夏季适口性降低。夏秋可刈割为干草,供冬季饲用,干草的适口性较好。在秋季还可以青贮或发酵后喂家畜(马除外),各种家畜都爱吃,但因纤维成分较多,最好和豆科饲草混合饲喂效果较好。

东北蘸草的茎叶还是造纸的优质原料,也可供作编织用材料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