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千佛洞石窟

更新时间:2024-01-09 14:01

东千佛洞石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桥子乡。开凿于北魏,历唐、五代、西夏等代。

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

甘肃省

东千佛洞石窟IV-并12

地理位置

东千佛洞石窟,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桥子乡南三十五公里峡谷两岸。现存洞窟二十三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 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

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其中第2、4、5、7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壁画分布四壁,内容可分为五类:经变画、密宗图像、尊像画、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

经变有:西方净土变、药师净土变、文殊变、普贤变、涅盘变、水月观音变等;密宗图像有坛城图、密宗曼荼罗(藏密)、十一面观音变、八臂观音变等(汉密或杂密);尊像画有说法图、释迦行道图、禅定佛像、观音像等;装饰图案有窟顶装饰、圆光、背光、边饰等,纹样有莲花、忍冬、百花、卷草、火焰、宝珠等;供养人画像残存西夏供养人画像并西夏文题名。

壁画简述

壁画以第2窟保存最为完整。从佛教信仰思想而言,多属显密结合、汉密藏密结合的综合型信仰。从壁画内容风格而言,显教经变汉密图像均属中原风格。藏密传自西藏,都有一定的西藏、印度、尼波罗影响,艺术风格和内容与榆林窟第2、3、4、29诸窟基本相同,是榆林窟西夏和元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它又具有一定特点,是西域早期石窟形制的再现。

如第2、4、5、7诸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中心柱后画涅盘图,玄弉取经图据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或《玄弉取经记》绘制画面,穿普贤变、千手观音变、水月观音变中。这种穿插式的画面,在榆林窟已经出现。但把玄弉取经场面放在水月观音变画面的重要位置,而且还有大梵天王凌空护卫,使玄弉取经成为经变中心,形式统一和谐的画面,则仅此一处。

多种风格

东千佛洞壁画艺术,完全是中国自创的变文与变相结合的产物,无论内容还是风格,均以第2窟为代表,一窟之内多种风格并存,涅盘变中悼念释迦的八部圣众、七大弟子和各国王子,形象真实,线描挺劲,神采飞扬。密宗曼荼罗中舞姿劲健的金刚,藏风颇浓,特别是手攀树枝、身姿妩媚、服饰特殊的观音像,印度影响很浓,为东千佛洞所独有。

东千佛洞和榆林窟、莫高窟一样,可以看到十一世纪以后,通过西藏进行的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在其发表的《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一文中说:“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六幅玄奘取经图的发现,是稀世之珍,在研究佛教思想的演变,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西游记》成书之前主要人物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完善过程,是难得的形象资料”。有:“净土变”、“涅盘变”、“药师变”、“文殊普贤变”、“水月观音变”、“密宗曼陀罗”等西夏流行的题材,还穿插有坛城、藻井、鸟兽花边、双龙凤、趺坐小佛、伎乐菩萨、金刚、力士、火焰等图案装饰。

从绘画技法上看,这里是一座精美的不可多得的西夏艺术宝库,西夏人俨然自成一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第2窟后穿道南北两壁的水月观音,更是精工严整,观音悠然自若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座后几株紫竹,身边彩云环绕、绿水荡漾,远方天际一轮明月高照,隔水岸边,玄奘取经图是经变,特别是水月观音变的组成部分。画师们在创作时把奘夜过玉门关,偷渡葫芦河,往西去印度取经的历史事实与想象的神灵世界结合起来,形成了瓜州西夏壁画观音变独具的特色。

文化艺术

东千佛洞壁画艺术,完全是中国自创的变文与变相结合的产物,无论内容还是风格,均以第2窟为代表,一窟之内多种风格并存,涅槃变中悼念释迦的八部圣众、七大弟子和各国王子,形象真实,线描挺劲,神采飞扬。密宗曼荼罗中舞姿劲健的金刚,藏风颇浓,特别是手攀树枝、身姿妩媚、服饰特殊的观音像,印度影响很浓,为东千佛洞所独有。

东千佛洞和榆林窟、莫高窟一样,可以看到十一世纪以后,通过西藏进行的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