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2 22:12
著名的旅游胜地,东南亚国家产生于公元前后,即早期国家在东南亚的出现和中国秦汉王朝在越北地区确立统治,大致上止于公元10世纪和11世纪之交。
公元前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生了一个急剧的转变。新石器社会后期东南亚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口不断增长,使东南亚有了开发和发展大河流域地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外交往尤其是与印度和中国的交往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吸引了人口向沿海地区聚集,并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早期国家。早期国家时期东南亚居民活动的主要地域的中心,从山地转向沿海,或大河流域更为广阔的地平地带。如红河下游地区、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和湄公河下游地区。
东南亚早期国家的文化,仍然保留了原始文化的一些特点。这种新的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和印度文化和宗教的传入并与东南亚原有文化结合,适应更为复杂的阶级社会和早期国家发展的需要,塑造了东南亚意识形态和古代早期国家的宗教、文化。在越南北方,主要是儒家文化传入;在中南半岛的占婆、扶南、真腊、骠国、堕罗钵底和海岛的室利佛逝等国,主要是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
但是,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小国众多,国家制度尚未成熟、成型,古代民族国家几乎都还没有形成;后来成为古代东南亚大国的或主要国家,主体民族(缅族、泰族)尚未作为主体出现,或尚未建立独立的国家(如红河流域的越族);中国与印度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结合,也还没有产生确定的民族形式,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因此,这一时期是东南亚早期国家和古代文化的雏形期。
由于地理上的特点,东南亚早期国家时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流域和沿海文化的特点。早期国家主要在几条大河流域和一些沿海地区。属于大河流域的主要有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红河下游地区,以湄公河下游为中心的扶南王国、真腊王国和早期吴哥王朝以及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骠国;属于沿海国家的,则主要有占婆、暹罗湾沿岸的堕罗钵底以及马六甲海峡和海沿岸的室利佛逝等国家。
在伊洛瓦底江流域,骠人发展了他们的骠文化,而湄公河中下游从扶南为中心发展了扶南-高棉文化,南中国海西侧今越南中部沿海地区的占人发展了占婆文化,海-马六甲海峡沿岸的马来人发展了室利佛逝文化。这几支文化的共同特点是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以至赛代斯称之为“印度化国家”。
越南的兴起与扩张
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上始于10世纪末11世纪,终于19世纪的中叶。可以称为东南亚古代国家的发展和古代文化的成型期。形成了新的统一度较高、明显的民族文化。东南亚国家和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形成或基本成型。
在东南亚大陆东部,吴权击退中国南汉军队,据有交州之地(即今越南北部),于南汉大有十二年(939年)建政称王,设官职,定朝仪,奠都古螺,是为吴朝。不久丁部领即帝位,建立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是为丁朝。980年,黎桓称帝(后世称为大行皇帝),建立前黎朝,以华闾为国都。981年,黎桓在白藤江与支棱(在谅山省)等地与宋军交战,最终击退宋军,维护了越南的独立。1009年,李公蕴建立李朝,自华闾迁都于大罗城,改称升龙。佛教成为国教,僧侣为统治阶级一员。
越族在10世纪建立独立国家后,朝着类似于中国式的封建社会的方向发展,继续主动吸纳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发展了传自中国而有越南特色的佛教并形成越南的佛教派别(竹林派等)。1070年,李圣宗为表尊崇儒学,修建文庙,祭祀孔子、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1075年,李仁宗设科举取士,到李高宗时举行三教考试,使科举制度在越南奠定基础。同时发展了越南的语言(越语)、文字(南字)。随着越南封建王朝的扩张和越族的南下,到18世纪末这一文化已扩展到相当于现代越南的整个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地区。
对于南邻占城,从李朝开始,越南就加以侵略其土地。1069年,李朝攻入占城国都佛逝,俘掳占城王,占城割让地里、麻令、布政三州。印支半岛上的真腊(又称占腊,即柬埔寨,当时为吴哥王朝)亦为李朝进攻对象。十三世纪初,真腊一度吞并占城,并出兵攻越,但被李朝所击退。
1075年,李朝得知宋朝有意来犯,乃派大将李常杰进行对宋之战,李军攻入宋境,在邕州、廉州、钦州等地肆行屠杀,最终宋军反击,攻至越南境内的富良江(红河一带),李朝乃提出议和,结束战事,双方关系改善。李英宗时,获南宋封为“安南国王”,从此越南有“安南国”之称。
暹罗国家的发展
在中南半岛中南部,泰语系民族大约在8世纪前后进入并由北向南发展,在13世纪后的迅速崛起,先后建立素可泰、阿瑜陀耶、曼谷王朝,形成和发展了以小乘佛教为主而又兼容印度教内容的宗教文化。
缅甸封建国家
而中南半岛西侧则有缅族的进入,先后建立了蒲甘、东吁和贡榜这三个以缅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发展了强大的缅人国家和主要传自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
缅、泰两国的主体民族缅族、泰族也都发展了民族的语言、文字。在以巴利文南传佛教三藏为经典的同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典籍,建造民族特色的宗教活动中心和场所,发展了作为民族宗教的小乘佛教。泰缅两国还发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封建领主制――萨迪纳制和阿赫木丹制。
吴哥王朝的兴衰
而古代柬埔寨在吴哥时期盛极一时,印度教和大乘佛教文化在迄今尚存的煌煌吴哥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也随着吴哥王朝由盛而衰,在13世纪以后转向了小乘佛教。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世界,形成了由中国传入的儒、佛文化在越南,由印度和斯里兰卡传入的小乘佛教在缅、泰、老、柬四国,以及伊斯兰教文化在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和中南半岛南部各占主导地位这样一种格局。
古代文化的成熟
在东南亚海岛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经历的蜕变,在某种意义上要较半岛地区更为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又一次突变。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在室利佛逝时期盛行于海岛各地,直到满者伯夷王朝前期还占居主导地位,但在14世纪以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伊斯兰教影响增强。伊斯兰教首先在沿海城市和独立的小王国取代大乘佛教和印度教,此后又逐渐深入内地。尽管由于多个世纪的信奉,印度教和佛教在海岛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深入的影响,但总的趋势还是伊斯兰化的扩大和加深。随着这一文化趋势的发展,东南亚海岛地区与半岛主要国家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扩大了。
大陆东南亚国家以纵向即南北走向的扩展为主线,横向的即东西走向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影响虽有所增强,但往往通过战争的方式,缅泰之间的战争尤为频繁。泰柬之间、柬越之间以及柬占之间战争也不少。战争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交往。长期的征战使各方的领土此长彼消,但除了占婆最终被越南并吞,缅、泰、老、柬等国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中南半岛的天下从来没有统一。由于高山大河的阻隔等原因,使得东南亚大陆东西之间(缅泰之间、泰越之间)交往困难,难以形成一统几个流域的强大国家,实现整个大陆地区的整合,在文化上完全打成一片。因此,东南亚大陆国家和文化扩展的态势上主要还是流域性的,形成了缅人及缅人文化在缅甸沿伊洛瓦底江由中北部向南扩展,泰人及泰人文化由湄南河中上游向南扩展消融了孟人文化,以及越人及其主导的文化由北向南扩展消融了中部的占人文化和南部的孟―高棉人文化的趋势。
至于东南亚海岛国家,则经历了中心发展后的分散发展。即在14―16世纪在印尼曾形成以瓜哇为中心,马来半岛南部以马六甲为中心,但在满者伯夷衰落和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陷后,海岛和半岛呈碎片化的发展。菲律宾则逐渐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大致上始于19世纪中叶,延续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东南亚发展史上向近代急剧转化的时期。除泰国之外的东南亚各国都遭受了殖民统治。由于原来文化上的多样性又加上了各国遭受不同的殖民统治以及这时期的多种国外思潮的影响,东南亚文化变得更为多样和更加复杂了。
一是造成文化变迁和转型的主要动力,来自西方的冲击。二是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冲击,但它在各个国家的遭际并不相同。三是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和基督教的传播,使得东南亚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化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图景。无论就东南亚整个区域还是就东南亚各国而言,都是如此。四是由于空前规模和数量的华人移居东南亚,中国文化包括近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扩大了在东南亚的影响。尽管在这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和转化过程中东南亚有许多国家由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而在许多方面丧失了文化选择的自主性,但是从总体上看,东南亚文化还是得到了发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1967年东盟成立后,主要方向还是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合作,而且只包括泰国和东南亚海岛五国。1990年代中后期,东盟从原来的六国发展到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