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东南角楼

更新时间:2024-05-06 20:09

北京城东南角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东大街9号。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明清时北京内城除了九座城门建城楼、瓮城、箭楼外,为加强防御能力,于城四角各建箭楼一座,名曰城角箭楼,简称角楼。此处角楼是北京唯一保留下来的城东南的角楼。

历史沿革

北京城东南角楼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建造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

明嘉靖、隆庆年间均有修缮。清朝乾隆年间也曾有修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南角楼被八国联军的炮火击中而严重损毁,清末时曾有修补。

民国四年(1915年),北洋政府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时拆断了东南角楼周边的城墙,角楼西侧的城墙上被拆出了一个券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基泰工程公司负责东南角楼维修,这次维修中原本需要维修前檐金柱腐朽的柱脚,但由于技术限制,维修人员仅仅将前檐金柱从4.8米高处全部锯断,维修后的柱脚落在了第二层箭窗的加长过木上。此外,转角处的一根金柱在这次维修中被替换为了水泥金柱。

1988年时,参考史料后再次整修角楼,1989年9月18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1999年,东南角楼外加装了夜景照明灯。

建筑格局

北京城东南角楼建于突出城墙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15 米、楼高17米,建筑面积701.3平方米。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起,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楼体外侧辟箭窗,上檐一排,下檐三排,共计144孔。楼体内侧随主楼各出抱厦,亦相连成转角房,辟二门。一西向,一北向,门上设直棱窗。楼内金柱二十根,支撑梁架,设射孔,铺设楼板三层。

文物遗存

角楼金柱

北京城东南角楼共有两排20根金柱,这是角楼的主要承重骨干。内转角处的金柱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缮时被换成水泥柱,其余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镶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即所谓“拼邦”做法。外金柱底径70厘米,顶径50厘米;内金柱底径69厘米,顶径45厘米,外金柱一侧由硕大的承重枋隔为四层,每排承重枋之间又由四根并列的楞木横向联接,其上铺楼板,站在楼板上便可从箭孔向外射箭投弹。箭孔外侧呈八字形,使观察外面敌情时视野开阔。外金柱上部承受七架梁。七架梁分左右搭在金柱上,形成大檩中柱式结构。七架梁上是五架梁,其下部中间由金柱顶托。五架梁上面是三架梁,再上有脊爪柱和扶脊木。每架梁的两端有桁、垫、枋,形成角楼的主体框架。

城砖

炮弹残迹

北京城东南角楼在东立面二层的残破砖木中发现有两颗炮弹残体和一百多粒铅弹丸,炮弹口径8.2厘米,弹丸直径1.2厘米,经鉴定是原始山炮一类的炮弹。此外,角楼外侧表面的木结构覆盖着一层铁砂,麻麻点点甚为明显,在南侧东次间挑檐材外皮仅20×18(厘米)的面积内就剥取出137粒铁砂,直径0.2~0.4厘米不等,足见角楼在当时饱受枪炮之一斑。

研究价值

北京城东南角楼的建筑艺术,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一枚别具一格的珠宝。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城防体系中角楼的典范,还是进行反帝、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教育的良好场所,值得认真利用。

保护措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填平附近泡子河,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新“北京站”,这是当时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进京的铁路由原来经东南角楼南侧城根到前门东的旧“北京站”,改为经东南角楼北侧破内城而入,到这里的新“北京站”。

1979年,北京城东南角楼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23日,北京城东南角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包括与之相连的部分北京城墙。

1981年至1983年4月,东南角楼得以重修,这次维修采取了落架大修的方式,维修期间还成立了东南角楼文物保管所。

旅游信息

地址

北京城内东城区北京火车站东南

开放时间

5月5日~4月29日:周二至周日 08:30~16:30

4月30日~5月4日:周一至周日 08:30~16:30

门票价格

10元/人

交通信息

公交线路

乘特2、25路、29路、39路、43路、44路、59路、434路、713路、820路至东便门站下

地铁2号线,建国门站或者北京站下。

东二环路东便门立交桥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