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5 13:44
东史端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辖镇,位于徐水区东北部,西南距县城7千米,东临容城县南张镇,北靠定兴县固城镇,西接高林村镇,南连崔庄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5千米,总面积42.36平方千米。2018年末,东史端镇户籍总人口38504人。
北宋时,东史端为宋辽分界。
清初,属北路。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隶属第二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以萍河为界,河西史端改西史端,河东寨篱改东史端。
1953年,分为史端、下河西、北里、南胡渠4个乡。
1954年,成立初级社。
1958年,归高林村公社管辖。
1961年,建东史端公社。
1984年,改建东史端乡。
1993年,乡政府驻地由东史端村迁至南营村。
2017年3月,河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保定市徐水区东史端乡,设立东史端镇。
2013年末,东史端镇辖东史端、西史端、北营、下河西、北北里、郑庄、南营、南北里、徐庄、北胡渠、林庄、梁庄、刘庄、陈庄、南胡渠1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东史端镇辖1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南营村。
东史端镇位于徐水区东北部,西南距县城7千米,东临容城县南张镇,北靠定兴县固城镇,西接高林村镇,南连崔庄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5千米,总面积42.36平方千米。
东史端镇为山前倾斜洪冲积平原地貌,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58米,东半部6个村地势低洼。其中陈庄、梁庄为碟形洼地,最低点海拔12米。土质多中壤土,土壤养分含量偏低。
东史端镇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575毫米。
东史端镇境内河流有萍河、鸡爪河,均为季节性河流。有排干渠2条。
东史端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
截至2013年末,东史端镇辖区总人口36082人。另有流动人口1896人。其中男性17379人,占总人口的48%;女性18703人,占总人口的52%。14岁以下6349人,占17.2%;15~64岁27153人,占73.7%;65岁以上335人,占9.1%。总人口中汉族人口35959人,占总人口的99.66%,少数民族人口主要是回族、满族、壮族等123人,占总人口的0.34%。人口出生率12.92‰,人口死亡率6.85‰,人口自然增长率6.2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45人。
截至2017年末,东史端镇常住总人口37058人。
截至2018年末,东史端镇户籍总人口38504人。
2013年,东史端镇农业总产值21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54元。工业生产总值20.48亿元。
2018年,东史端镇有工业企业40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
2013年,东史端镇耕地48973亩,其中水浇地410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粮食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甘薯、棉花、豆类、油料等。粮食总产量2.69万吨,人均778.28千克,其中小麦1.24万吨,玉米1.4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0.92万亩,产量4.45万吨,主要品种有白菜、黄瓜、西红柿、茄子、四季豆、大葱等。其中白菜1.84万吨,西红柿2.3万吨。大棚蔬菜种植,集中于南北里、北北里、郑庄、西史端4个村,主要生产无公害西红柿,种植面积2800亩。
畜牧业以饲养猪、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1.6万头,年末存栏2.4万头,肉类总产量0.23万吨。家禽年饲养量13.95万只,禽蛋产量0.1万吨,畜牧业产值8060万元。
2013年,东史端镇先后引进资金5.3亿元,有百万元以上项目25个,建成6个重点项目和企业。形成水泥、肥料、面粉加工为点,建筑模板、铝合金门窗加工、废旧钢铁回收、轴承销售与加工等专业市场为面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112家,职工4712人。
东史端镇建筑模板租赁市场集中于下河西、南营两村,共有摊点61户,从业人员1068人,主要业务为建筑模板的销售与租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交易额2亿元左右。铝合金加工市场集中于南、北胡渠2村,共有摊点18户,从业人员232人,主要业务为铝合金加工,业务涉及周边数省。废旧钢铁回收市场集中于陈庄、梁庄、刘庄3个村,共有摊点54户,从业人员2135人,主要业务为废旧钢铁回收,年成交额5亿元。轴承专业市场集中于东史端、西史端两村,年交易额8000万元。
2013年末,东史端镇有商业店铺89个,集贸市场11个,年商品零售额820万元。邮政电信网通服务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0门,固定电话用户6600户,电话普及率79.34%;移动电话用户5539户,互联网用户3102户。村级代办点10个。
东史端镇境内有京港澳高速公路、S333省道津保公路、京广高速铁路、津保城际铁路等通过。
2013年,东史端镇有县级公交10路车,桥涵1座。
2013年末,东史端镇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412人,专职教师38人。小学5所,在校学生1893人,专职教师98人;幼儿园5所,在校学生1316人,专职教师5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3年末,东史端镇有学校体育场1个,户外健身场所15个,全部配置了户外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6.8%。
2013年末,东史端镇有农村图书室15个,藏书2万余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个。西史端、下河西、北北里、北湖渠、南胡渠、陈庄村村民自发成立了文娱队伍,主要开展唱歌、跳舞、扭秧歌等。
2013年末,东史端镇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1名,医疗床30张,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设有B超、X光、心电图等医疗设备。村级门诊部29所,农村医生55人。全乡建立全民健康档案,15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
2013年末,东史端镇萍河下游建有陈梁庄扬水机站1座。
2013年末,东史端镇有供电所1处,建有2个3.5万伏变电站,每个变电站2台主变,其中农用变压器191台,18670千伏安。企业变压器74台。低压用户11751户。10千伏线路10条,1条专线,9条公用。
2013年末,东史端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5户,人数603人,月人均60元,年支出43.426万元。医疗救助42人次,救助资金7.82万元。优抚对象27人,优抚事业费支出9.8万元。农村合作医疗投保率98%。养老保险投保率97%,建设农村幸福互助院3所。
东史端镇因镇政府原驻东史端村得名。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徐水狮舞为北狮。
东史端镇北里村素有舞狮的传统,素有“南有佛山,北有北里”之说,是中国北方舞狮的代表。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最初用简陋的柳筐糊上彩纸作狮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发展。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1953年,北里村农民带着狮子舞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嘉奖。随后多次被选出国演出,参加国际比赛。自20世纪60年代,北里村分成南北里和北北里两村之后,两村的狮舞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经过多年的历练,北里狮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狮”表演风格,模仿狮子的行为举止,形成了狮吼、狮跳、狮卧等四十多种狮舞招牌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北狮之宗”。
2001年10月,北里村被河北省杂技家协会授予“中国北方狮舞杂技之乡”称号。
2006年初,徐水舞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驴肉火烧
徐水漕河驴肉火烧,为圆形火烧,是徐水区特色小吃,也是东史端镇地方小吃。火烧为一种面食,一般为死面(死面为未经发酵的面粉)做成,将其在饼铛里烙熟后,架在灶头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趁热用刀劈开,加入熟驴肉,还可加入辣椒和香菜。驴肉汤加淀粉熬制的焖子,也可夹入火烧佐食。
据史料记载,驴肉火烧在清康熙年间便已闻名于世,起源于明代徐水区漕河镇,那时是以马肉火烧的形态出现的。
明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开始着手削藩。燕王朱棣对削藩心存不满,便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名正式起兵造反。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朱棣所率的部队跟李景隆所率的建文帝军在河北保定雄县的白沟河展开了一场大战。燕王军被建文帝军打败,被迫引军退到了徐水。粮草被毁,军中厨师把烹制马肉夹在火烧中送给燕王食用,战士得以饱腹,并最终取得了白沟河之战的胜利。在朱棣称帝世道太平之后,徐水漕河当地人开始效仿朱棣,杀马做马肉火烧。一直到清代,因为康熙皇帝重农桑,禁止屠戮牛马,人们便以驴肉替代,驴肉火烧从此诞生。
2019年2月2日,东史端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