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1 14:16
清朝,龙山街道境域设有在城保。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中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一区(城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城厢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城关镇,属一区(大屯)。
1951年,改称七区(城关)。
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
1982年,改称城关镇。
2009年12月29日,撤销城关镇,析城关镇、王集乡、白庙乡部分地域,成立东城街道。
截至2011年末,东城街道下辖八里营、四里营、王家庄、寨子、大屯、鱼池6个行政村;下设3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东城街道下辖6个社区:四里营社区、大屯社区、王家庄社区、寨子社区、八里营社区、鱼池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龙山大道东段。
东城街道地处郏县城区东部,东以祥云路为界与王集乡相邻,南至南环路与王集乡相连,西至复兴路与龙山街道毗邻,北至北环路与白庙乡接壤,总面积17平方千米。
2011年,东城街道有耕地0.8万亩,人均0.9亩。
截至2011年末,东城街道总人口有9316人。总人口中,男性4687人,占50.3%;女性4629人,占49.7%;14岁以下1951人,占20.9%;15—64岁6121人,占65.7%;65岁以上1244人,占13.4%。2011年,东城街道人口出生率10.1‰,人口死亡率3.2‰,人口自然增长率6.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48人。
2011年,东城街道财政总收入7800万元,比2010年增长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00万元,比2010年增长35%人均财政收入6760元,比2010年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
东城街道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东城街道生产粮食5495吨,人均677.4千克,小麦2823吨,玉米2369吨,豆类303吨。东城街道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豆类等。2011年,东城街道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027万亩,产量66吨,其中花生28吨,芝麻5吨,油菜籽33吨;蔬菜种植面积5565亩,产量1.7万吨。东城街道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东城街道生猪饲养量8295头,年末存栏3996头;羊饲养量1720只,年末存栏779只;牛饲养量709头,年末存栏292头;家禽饲养量16.6万羽,上市家禽9.5万羽。2011年,东城街道生产肉类500吨,其中猪肉301吨,牛肉58吨,羊肉14吨,家禽123吨。禽蛋类72吨,鲜奶29吨。
东城街道初步形成以矿山机械、医药制品、太阳能发电为主的工业体系,规划了中小型产业集聚区。2011年,东城街道工业总产值为46.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9.6%。2011年,东城街道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职工2.5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其中有大中型企业2家,职工0.9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8亿元;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10亿元以上的15家,50亿元以上的1家。
截至2011年末,东城街道有商业网点36个,职工1200人。2011年,东城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度达1.2亿;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0.3亿元。
截至2011年末,东城街道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803人,专任教师38人;小学3所,在校生563人,专任教师3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截至2011年末,东城街道有民间文化艺术团体1个,会员40人,全年演出20场次,观众人数2万余人次,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50平方米;有文化广场3个,总面积3.5万余平方米;有农家书屋6个,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藏书2万余册。
截至2011年末,东城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其中私立医院2个;病床90张;专业卫生人员76人,执业医师13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15人。2011年,东城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539人次,出院病人700余人次。2011年,东城街道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613人,参合率100%。
2011年,东城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279户,人数387人,支出7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5户,人数405人,支出46.6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人;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个。2011年,东城街道新增就业人员1155人,有83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3人。2011年,东城街道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2011年,东城街道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有163人。
东城街道有省道S231经过境内。
东城街道因位于郏县城区东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