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8 23:57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隋文帝派天台山国清寺精通天文、地理的高僧智者禅师陈德安来主持构建荆门东山宝塔。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宋僧宗愍主持重修荆门东山宝塔。
元至元三年(1337年)夏六月,中奉大夫荆湖北道宣慰使月鲁不花因公到荆门,见宝塔颓圮,于是捐钱进行重修,并命令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山妙珍主持此事,招募工匠开凿山石进行修葺。这次的重修工程,从至元四年(1338年)春动工,到至元五年(1339年)春告竣,历时一年。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荆门东山宝塔的宝塔顶在一场“迅雷疾雨”中倾坍,第二年修复。
清嘉庆十三、十四年(1808、1809年),再次重修荆门东山宝塔。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空袭荆门,荆门东山宝塔塔顶受损。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飞机曾炸毁塔顶南面一角。
199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修复荆门东山宝塔。
2006年,湖北省文物局和荆门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对塔进行维修保护。
2021年,荆门市博物馆组织施工人员对荆门东山宝塔进行维修,此次维修主要针对塔文物本体修缮,包括剔除塔身上的杂物,修补残损严重的塔身、塔檐,塔顶修补及灌浆防渗处理,重做塔基散水等。
荆门东山宝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通高33.3米,底部周长30.6米。青条石筑起的塔基上,七层飞檐,八棱翘脚,隔面设窗,单、双层对错;攒尖式的塔顶,海拔260米以上。塔内每层小室可供登塔者小憩。底层有螺旋式青石阶梯直上顶层。塔基雕有八尊托塔金刚石像,威武刚毅。宝塔底层朝西的门楣上刻有“长林角”四字。荆门东山宝塔历代有所修葺,现五层以下为南宋绍兴辛亥年(1131年)的遗构,六层以上是清嘉庆年间重修的遗构。
荆门东山宝塔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当时属佛塔,应有地宫。据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碑记:“东山七级宝塔者,乃宋僧宗愍之所建也”。元以后作为文峰塔、风水塔来看待。宝塔虽经几次重修,但塔址未变,因此东山宝塔应有地宫。
塔基八角,周长31.2米,高0.76米。基座之上为石须弥座,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尊托塔金刚,威武刚毅,神态逼真。
第一层券门开在西北面,高1.95米,石券顶,门券下方正中雕刻有八卦太极图案,两端刻有云彩、仙鹤图案。匾额以下为石砌,其余塔身为0.34×0.24×0.08米的砖砌塔身。第二层塔身砖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开半圆形券门,高1.73米,宽0.53米。门下部有石质栏板。第三层塔身砖砌,东、南、西、北四面开半圆形券门,高1.73米,宽0.5米。门下部有石质栏板。第四层塔身砖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开半圆形券门,高1.65米,宽0.5米。门下部有石质栏板。第五层塔身砖砌,东、南、西、北四面开半圆形券门,高1.65米,宽0.5米。门下部有石质栏板。第六层塔身砖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开半圆形券门,高1.5米,宽0.5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门下部有石质栏板。第七层塔身砖砌,东、南、西、北四面开圆形窗,直径0.5米。第一层塔身塔门设在西北,其它面无门设置,二至六层每面隔面开门。七层东、南、西、北四面开圆形窗。第一层塔门为木门,二至六层门为石门框,门下部为0.88米高的石雕栏板,上部空敞。楼梯为石砌。第一层楼梯由东面向东南方向旋转,为顺时针螺旋式楼梯。
一层至七层塔心室均为砖砌叠涩穹窿顶。二至六层每层设有十字通道,塔身外设半圆形券门,保证塔内通风、采光。第一层塔心室高2.9米,上为叠涩穹窿顶,内收11层,高1.085米。第二层塔心室高2.4米,上为叠涩穹窿顶,内收9层,高0.84米。第三层塔心室高2.25米,上为叠涩穹窿顶,内收7层,高0.755米。第四层塔心室高2.25米,上为叠涩穹窿顶,内收7层,高0.755米。第五层塔心室高2.2米,上为叠涩穹窿顶,内收7层,高0.755米。第六层塔心室高2.3米,上为叠涩穹窿顶,内收7层,高0.595米。第七层塔心室高2.05米,上为叠涩穹窿顶,内收7层,高0.595米。
第一层塔檐为四层砖叠砌出檐,上出二层条石,然后内收二层青砖后,承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至四层塔檐为三层青砖叠檐,上出二层条石,然后内收三层青砖后,承托塔身。五层至七层塔檐为三层青砖叠檐,上出一层条石,然后内收三层青砖后,承托塔身。
塔顶为砖砌,层层内收。至顶为葫芦形塔刹。塔刹按一般的做法,上由刹座、刹身(相轮)、刹顶(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
塔外地面为钻假石地面,后期所为。塔内第一层地面为石铺地墁,第二层至六层地面为青砖铺地面,第七层为木楼板。
荆门东山宝塔内外现存古代碑刻10块,其中修建记事碑1块,修建题名碑2块,塔额碑1块,乐输碑6块。《重修东山宝塔记》碑和《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为元代碑刻,其余8块为清代碑刻。
《重修东山宝塔记》碑嵌于塔内二层北壁(一说嵌于塔心东墙),均高0.54米、宽0.70米,青石质,同刻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同系时任荆门州儒学教导纪或撰并书,旨授智海雄辩大师东山天宁报恩万寿禅寺住山玉田长老妙珍立。《重修东山宝塔记》碑,阴刻楷书23行,满行24字。
《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碑嵌于塔内二层北壁(一说碑嵌于南墙),形制和材料与《重修东山宝塔记》碑相同,阴刻楷书21行,满行24字。
《重修东山宝塔题名碑》卧于塔外场地上,存碑首和碑身,碑身高1.57米、宽0.65米、厚0.16米,青石质。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碑文阴刻楷书23行,满行40字。一是记载了主持这次重修工程的领导班子的职务、姓名,有前任代理知州王树勋和后实任知州王澍,有州儒学学正、训导和吏目;二是记录了有关官员和乡绅等180多人的职务、姓名及捐资情况;三是记载了这次重修工程的监修首士王世清、蔡廷试、龚莹、边世庆,蒲圻县瓦匠黄宗传,管塔曹相,书丹者邓启泰等情况,可见当时建塔的质量意识和监管意识;四是落款了竣工立碑的具体时间,即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季秋月既望(1811年农历9月16日)。
《乐输碑》嵌于塔内一层塔壁上,共的6块,长短不一,青石质,记载了州城、南桥、沙洋、后港和建阳驿等处680多人和45家店铺的捐资人姓名和捐资金额,其中沙洋有31家店铺捐资,后港有14家布号、染坊及引行捐资,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沙洋、后港的工商业及金融业面貌,具有一定的经济史料价值,同时,也可以看到重建工程影响之深远。
“长林头角”石额为横列阴刻大楷书,嵌于宝塔一层西门横楣上,高0.55米、宽1.40米,青石质,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字迹圆润健美,寓意荆门州人才辈出。
智顗,出生于荆州华容,原名陈德安,18岁出家为僧,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晋王杨广赠以“智者”,遂尊为“智者大师”,又称为智者禅师。智顗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传弟子36人,著书140余卷。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智顗请往荆襄,次年回家乡荆州,在当阳创建玉泉寺,于荆门创建东山宝塔,又于今城区凤凰台一带为文献皇后回当阳省亲修行宫。
荆门民谚“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读作Ka)”,荆门东山宝塔的门楣上镌刻着“长林头角”,其含义就是根据谚语概括出来的。
东宝塔
元代 刘巽
石笋崔嵬独阵东,当年智者立禅宗。
时人莫作浮屠看,此是荆门文笔峰。
刘巽,元朝诗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刘巽挥毫写下荆门诗颂《东宝塔》。
东山古塔
清代 胡作柄
七层突兀起云烟,四面开门势若悬。
暗转危梯疑人洞,乍登绝顶似升天。
日光碍处阴群壑,江色收来近两泉。
藉使棘阳人到此,也应高兴斗诗篇。
胡作柄,清代荆门州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上科举任浙江仁和知县,回荆省亲登东宝山,赋诗《东山古塔》。
1956年11月15日,荆门东山宝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4月,荆门东山宝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门东山宝塔位于荆门市城区中部的东宝山主峰太平顶上。
城市公交:从荆门站出发,步行340米到泉口派出所站上车,搭乘38路到大桥巷站下车,步行2.9千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