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

更新时间:2024-02-26 21:33

东川路小学[Dōngchuānlù Xiǎoxué] 位于越秀区大东街道东川路 47 号。1905 年建立东关学堂,1929 年更名为市立第五十二小学,1938 年更名为市立第六小学,1945 年更名为市立第二十四小学,1948 年称前鑑区中心国民学校,1949 年称东区第一中心小学。20 世纪 50 年代更名为东川路小学,1973 年更名为东川路第一小学,1998 年复名东川路小学。因该小学位于东川路而得名。

办学历史

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始建于1905 年,原名东关学堂,1929 年更名为市立第五十二小学,1938 年更名为市立第六小学,1945 年更名为市立第二十四小学,1948 年称前鑑区中心国民学校,1949 年称东区第一中心小学。20 世纪 50 年代更名为东川路小学,1973 年更名为东川路第一小学,1998 年复名东川路小学。因该小学位于东川路而得名。

办学条件

东川路小学领导班子牢固树立“政治坚定、熟悉业务、锐意创新、团结合作、廉洁勤政”的工作作风。学校64名教职工中,小学高级教师占59.6%;82%的专任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教师中被评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的有3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的有9人,广州市首批骨干教师1名;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的有3人,被评为区“东教新星”的有5人。有90%的教师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或获得过国家、省、市、区级部门的奖励,有3人先后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 1992年东川路小学成为东山区第一间开展电化教学的重点学校,同年被授予东山区田径、国际象棋传统项目学校,1996年广州市东川路小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1997年又被授予国际象棋市传统项目学校。1998年广州市东川路小学被评为广州市小学美术教育课外创造教学特色学校。广州市东川路小学秉承“勤学坚毅、团结奋进”的校训,形成了“整体发展,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凸现体卫、艺术、科研兴教的办学特色。1992年学校开展了全国“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课题中的子课题“小学自然多媒体结构剖析教学法”实验研究,获总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奖及1995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1999年学校启动的“小学创造性教育”课题研究之《创造性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被评为东山区优秀教育科研课题,学校还成功地承办了“广州市中小学创新教育研讨会”和协办了“全国中小幼创新教育研讨会”。2003年学校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启动了全国“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创新性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2017年11月,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0年1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文化传统

东川路小学秉持“勤学坚毅团结奋进”之校训,引领全体东川师生以终身勤学的态度,培养坚毅的品格,持续多元发展;秉持团结的传统,发扬奋进的精神。学校拥有一个“自主、合作、务实、创新”的行政领导班子和一支“敬业、好学、严谨、创新”的教师群体队伍,举“以人为本”之旗,走“和谐管理”之路。 “精细的管理、精心的态度和精良的方式,创造精品的教育”的办学思路,努力建设师资队伍,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传授知识。东川勇于创新、中西融汇、阳光自主、善美多元、传承广府的文化基因。从校名沿革、办学脉络、办学追求,论证并确定以“百年东川,文脉延绵;文明东川,润泽生命;多元东川,五育并举;快乐东川,歌唱童年;荣耀东川,激励成长”为学校文化主题。在“五个东川文化”主题之下,构建了“多元东川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构建融地理之优,融人文之越,汇课程之和的东川多元课程体系;以“爱美丽东川,做美德少年”体验教育为载体,以仁爱之心启迪智慧成长之路,德育为先,教学引领,科研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走符合东川发展的特色之路,努力建构“多元、活力、规范、发展”的东川校园,使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满足学生多元、差异化教育需求过程中,彰显多元办学特色,管乐、语言艺术、国际象棋、舞蹈、合唱、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田径、通草画等项目成绩斐然,远近闻名。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东方智慧,国际视野的东川学子走向世界。

学校地址

北校区: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47号

南校区:广州市越秀区元运街12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