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

更新时间:2024-10-11 04:52

东平县,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位于鲁西南泰安市西部。东与肥城市毗邻,南与济宁市汶上县梁山县接壤,西部隔黄河与聊城市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相望,北与济南市平阴县搭界。总面积134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东平县辖3个街道、9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末,东平县常住人口66.79万人。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社区),人口80万(2023年),其中移民24.5万,是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移民大县、全省25个沿黄县(市区)之一,是千年古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山东省旅游强县、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历史沿革

上古

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

西周

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

春秋

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

战国

鄣、宿为齐无盐邑。

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西汉

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

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

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

东平国治迁须昌城。

东晋

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

隶属未变。

南朝宋,撤富城。

北魏又复置。

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

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

开皇十六年(596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

贞观元年(627年),宿城并入须昌县。

景龙元年(707年),复置宿城县。

贞元四年(788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

太和四年(830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

太和六年(832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

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隶属沿袭五代。

至道三年(997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

咸平三年(1000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

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天会六年(1128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

洪武三年(1370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

洪武八年(1375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

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

雍正八年(1730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

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

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属冀鲁豫边区第一专署。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

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

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6年初,全县共有20个乡(镇),675个行政村。

1986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东平湖西银山区建制,将原1镇7乡调整为2镇3乡。

1988年11月9日,经省地名委员会批复,同意须城乡改为宿城乡。

1993年3月1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宿城乡,设立宿城镇。至1993年底,全县行政区共分8镇9乡,680个行政村。

1994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水河乡,设立水河镇。

1996年2月2日,经省政府批准,将平阴县旧县乡划属东平县。

2001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张河桥乡、接山乡合并为接山乡;东平镇、宿城镇合并为东平镇;老湖镇、水河镇合并为老湖镇;大安山乡、商老庄乡合并为商老庄乡。

2010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东平镇、州城镇、接山乡、大羊乡、梯门乡,设立东平街道办事处、州城街道办事处、接山镇、大羊镇、梯门镇。

201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彭集镇、戴庙乡、新湖乡,设立彭集街道办事处、戴庙镇、新湖镇。

区划现状

截至2023年6月,东平县辖3个街道、9个镇、2个乡。东平县人民政府驻东平街道龙山大街1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泰安市西部。东与肥城市毗邻,南与济宁市汶上县梁山县接壤,西部隔黄河聊城市东阿县阳谷县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相望,北与济南市平阴县搭界。介于北纬35°46′24″—36°10′20″,东经116°02′52″—116°39′44″之间,总面积1330.44平方千米,折合2010661.2亩。

地形地貌

东平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

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地区,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最高点为旧县乡歪老婆顶,海拔451米(黄海高程)。

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属大汶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40米以上,多数土层深厚,土壤构型良好,适宜农业种植。

洼地主要分布在东平湖区,该区西边是黄河,东边是东平湖滞洪区,属黄河冲积平原除腊山昆山马山等少数孤山残丘外,其余均为地面高各40米以下的湖洼地,最低点在新湖乡轩场附近,海拔1236.7米。

气候特征

东平县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春季(3—5月),冷暖气团对峙,进退不定,骤冷骤热,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夏季(6—8月),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涝灾。秋季(9—11月)受大陆气团影响,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冬季(12月—翌年2月),盛行偏北风,气压高,温度低,气候干燥。

水系水文

东平县境内有18条河流,主要有黄河、大汶河、汇河金线河等,全县河流总水面52914.7亩,折合35.2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6%。

东平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全部湖泊水面17.6941万亩,折合117.9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8%。

自然保护区

东平县共有东平湖和腊山两处市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东平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592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11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

自然灾害

东平县境内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是旱灾、洪涝、河患、风灾、雹灾、虫灾等。

东平县境内因余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分布不均,故旱灾常年发生。尤其是北部山区面积较大土地瘠薄极易受旱,常常十年九旱。早灾多半以春旱,夏旱危害最大,秋旱,冬早时有发生,但危害程度较小。

1997年是东平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旱灾最重的年份。自6月份开始,全县平均降水仅为78.3毫米,比常年少77.2%。气温较常年偏高。县内大小河道断流,塘坝干涸,北部山区乡镇地下水位下降12米,平原乡镇下降1.8米,湖区乡镇下降2..44米。受旱面积达31333.3公顷,其中重旱22200公顷,因旱减产12.2万吨。自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东平县降水量29.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1.4%,农业旱情严重。

东平县每年7月至8月间,常因连降大到暴雨在平原涝洼地极易形成短时的内涝,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重者涝死绝产。其中,夏涝、秋涝较多较重,春涝很少,无冬涝。成灾规律往往是连续出现中等偏上的满灾后,紧接出现大涝,一年当中,先旱后涝的现象也比较多。

1990年大汛,东平湖老湖出现了自1958年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43.72米,蓄水7.2亿立方米。汛期湖内(含大清河滩区))共淹没面积15333.3公顷。斑鸠店镇康村、王庙围堤决口,淹没庄稼122.2公顷,周围群众317户、1012人受到水灾严重威胁,浸泡房屋1585间。

东平境内雹灾多出现在6月至9月,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5分钟至25分钟,冰的直径大都在5毫米至20毫米,境内的凤灾主要是干热风和大于或等于8级以上的大风。风向以偏北居多,破坏性的大风多伴有暴雨和冰雹,使害情加重。

2019年5月27日,受低槽过境的影响,东平县遭受大风和局部地区强降水袭击,造成13个乡镇(街道)的小麦大面积倒伏,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经统计,受灾人口8862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121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744千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5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955万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东平县区域内的年平均降雨量,根据1956年—2002年47年的降雨系列资料计算,多年平均为609.16毫米。

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3559.25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9130.625万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2689.875万立方米。

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26290.6921万立方米。

人均426.2立方米,亩均162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东平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60329.10公顷(90.49万亩)

其中,水田248.53公顷(0.37万亩),占0.41%;水浇地47386.04公顷(71.08万亩),占78.55%;旱地12694.53公顷(19.04万亩),占21.04%。

位于小于2度坡度的耕地51014.38公顷(76.52万亩),占84.56%;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6855.61公顷(10.28万亩)占11.36%;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373.60公顷(3.56万亩),占3.94%;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80.41公顷(0.12万亩),占0.13%;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5.1公顷(0.01万亩),占0.01%。

(二)园地3052.34公顷(4.58万亩)

其中,果园2049.06公顷(3.07万亩),占67.13%;茶园2.37公顷,占0.08%;其他园地1000.91公顷(1.50万亩),占32.79%。

(三)林地16763.23公顷(25.14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5942.11公顷(8.91万亩),占35.45%;竹林地0.46公顷;灌木林地51.28公顷(0.08万亩),占0.31%;其他林地10769.38公顷(16.15万亩),占64.24%。

(四)草地2279.10公顷(3.42万亩)

都属于其他草地。

(五)湿地290.71公顷(0.44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东平县只有内陆滩涂。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449.96公顷(29.17万亩)

其中,建制镇用地4528.78公顷(6.79万亩),占23.28%;村庄用地13194.64公顷(19.79万亩),占67.84%;采矿用地1640.75公顷(2.46万亩),占8.4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85.79公顷(0.13万亩),占0.44%。

(七)交通运输用地2887.68公顷(4.33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116.95公顷(0.18万亩),占4.05%;公路用地1392.15公顷(2.09万亩),占48.21%;农村道路1343.08公顷(2.01万亩),占46.51%;港口码头用地34.69公顷(0.05万亩),占1.20%;管道运输用地0.81公顷,占0.0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112.59公顷(37.67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2537.64公顷(3.81万亩),占10.10%;湖泊水面14861.89公顷(22.29万亩),占59.18%;水库水面15.21公顷(0.02万亩),占0.06%;坑塘水面4268.79公顷(6.40万亩),占17.00%;沟渠2045.55公顷(3.07万亩),占8.15%;水工建筑用地1383.51公顷(2.08万亩),占5.51%。

矿产资源

东平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探明的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藏主要有铁、煤、水泥用灰岩、页岩、白云岩、建筑用砂、木鱼石、矿泉水等品种。

金属矿藏

铁矿探明储量7.35亿吨,居全省第三位,泰安第一位,分布于彭集镇和老湖镇水河一带,埋藏浅,宜于开采。

能源矿藏

煤炭探明储量1.7亿吨,主要分布在戴庙乡,正在准备建井开采。

非金属矿藏

①水泥用灰岩主要分布于东平县北部山区和湖西山区,初探明储量10多亿吨,平均品位52.34%,可作为百万吨以上大型水泥厂的原料基地。

②页岩(紫红色页岩)主要分布在梯门乡、接山乡、老湖镇和银山镇一带,探明储量5414.72万吨,估计总储量可达2亿吨以上。该矿产可利用高科技研制出高强、轻质新型建材产品,可用于水泥配料及砖瓦用原料。

③白云岩主要分布在接山乡尹山庄、大羊乡丁家坞和旧县乡等地,探明储量2000万吨,矿石平均品位MgO198%。

④木鱼石主要分布在老湖镇一带,探明储量60万立方米。

⑤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汶河、大清河河道内,现有储量3500万吨。

⑥矿泉水主要分布在州城镇和银山镇。其矿化度、锶、锌、偏硅酸、溴等指标达到了国家饮用矿泉水标准。

生物资源

东平在植物地理分布上,属落叶阔叶林区,按植被划分,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黄淮平原栽培植被区。东平县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县,耕种历史悠久,大片自然土壤不复存在。东平县境已无原生自然植被,多为人工栽培植被代替,残存自然植被又多是草本植物。且多为田间杂草。野外调查发现30余种,主要包括白茅草、刺蓟、节节草、狗尾草、马唐、稗草等。

截至2023年5月,东平湖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达到790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4种和20种。其中包括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东平县常住人口为687385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42120人,占49.77%;女性人口为345265人,占50.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9.09。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5328人,占53.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22057人,占46.85%。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7029人,占18.48%;15-59岁人口为396429人,占57.6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3927人,占23.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794人,占17.2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6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8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8.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86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末,东平县常住人口66.7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7.24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9.5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154人,出生率3.93‰;死亡人口5316人,死亡率6.62‰;自然增长率-2.69‰。

民族构成

东平县全县共有19个民族成份,分别是:汉族、蒙古族、藏族、苗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黎族、景颇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佤族。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总人口共计4300余人,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107个村。回族在东平县居住相对集中,符合大分散小群居的特点。

方言

东平方言属山东方言鲁西次方言区。东平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近似,在声韵母调值上有所不同。境内大清河南与大清河北有差别;东南乡和北部山区的部分村庄使用儿化韵,与大部地区略异。东平县南部的一些村及北部沿湖部分村庄,对声母z、c、s和zh、ch、sh分别不清,所以把“资”和“质”“雌”和“吃”“四”和“十”等字读成同音。

宗教信仰

东平县现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五种宗教,目前经批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9处,其中,天主教7处,分别为毛庄、大梁庄、商老庄、柳村、李所、大洼、龙山囤天主教堂;基督教9处,分别为冯楼、桂井子、新光、张文远、师集、司里、斑鸠店、前银山、旧县基督教活动场所;伊斯兰教1处,为州城清真寺;道教1处,为腊山祥龙观;佛教1处,为昆山月岩寺。

经济

综述

2022年,东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9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83.5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2.5%。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23.8:31.9:44.3调整为23.9:32.7:4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1%、51.1%、26.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2.2、1.2个百分点。

2023年,东平县地区生产总值266.4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88.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4.8%。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23.8:32.3:43.9调整为24:33.3:4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8%、47%、34.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3、2.2个百分点。

2023年,东平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893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7亿元,贴息401万元,扶持创业136人,带动就业2230人。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东平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180.2%,第二产业增长7.6%,第三产业增长1.6%。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去年的3.8:32.5:63.7调整为9.8:30.5:59.7。在库5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254个。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87个,500万-5000万元投资项目167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亿元,同比下降30%;商品房销售面积27万平方米,增长1.1%;商品房销售额14.6亿元,下降8.5%。

财税收支

2023年,东平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833万元,增长5.3%。其中,各项税收119278万元,增长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6.5%。各项税收中,增值税45539万元,增长17.4%;企业所得税10100万元,下降24.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4073万元,增长10.4%。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支出分别为107962万元、5151万元、153208万元、25147万元、12049万元。

人民生活

2022年,东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54元,同比增长4.4%;人均消费支出22631元,减少3.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41元,增长6.7%;人均消费支出12475元,增长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9.2%。

第一产业

2023年,东平县农业总产值114.3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种植业产值62.8亿元,增长11.4%;林业产值1.7亿元,增长7.9%;牧业产值20.2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23.1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5亿元,增长6.6%。

农业

2023年,东平县粮食总产量63.8万吨,同比增长1.3%。

畜牧业

2023年,东平县全年肉类总产量3.8万吨,同比增长2.7%;禽蛋产量2.9万吨,增长12.4%;牛奶产量0.78万吨,减少1.6%。

渔业

2023年,东平县水产品总产量7.66万吨,其中,淡水养殖产品产量5.89万吨,捕捞产量1.77万吨。

生产条件

2023年,东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8.1万千瓦。拖拉机1314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05台。农用排灌机械14504台,收获机械7179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1.65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74.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84%。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东平县规上工业产值172.3亿元,同比下降13.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规上工业营业收入190.1亿元,下降6.2%;规上工业利润总额7.6亿元,增长94.3%。从分行业产值来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6亿元,增长13.3%;非金属矿采选业9.9亿元,增长38.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4.2亿元,增长4.2%;纺织服装和服饰业1.2亿元,增长2.1%;造纸和纸制品业5.3亿元,下降34.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0.1亿元,下降21.6%;纺织业2.4亿元,下降33.9%;农副食品加工业10.9亿元,下降64.9%。

建筑业

2023年,东平县59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9.1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2亿元,增长7.4%;安装工程产值0.4亿元,下降67.9%。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东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3亿元,同比增长12%。分行业看,批发业增长1.5%;零售业增长16.2%;住宿业增长22.3%;餐饮业增长22%。

对外经济

2023年,东平县进出口总值9.28亿元,同比下降49.2%。其中,进口总值0.6亿元,增长44.3%;出口总值8.68亿元,下降51.4%。实际利用外资2042万美元,下降32.4%。

旅游业

2023年,东平县接待游客1349.1万人,同比增长229.5%;旅游综合收入72.2亿元,增长196.6%。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7家,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2家,省级景区化村庄6处。

金融业

2023年,东平县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21.5亿元,同比增长12.0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50.19亿元,增长13.04%;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43.39亿元,增长5.95%;机关团体存款余额25.47亿元,增长3.08%;财政性存款余额2.24亿元,增长54.07%。全县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54.4亿元,增长19.3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67.23亿元,增长12.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87.17亿元,增长23.93%。

交通运输

东平县距周边济南、泰安、济宁菏泽聊城等大中城市均为1小时左右的路程。济广、济徐高速公路,105、220国道,250、255、331省道及县乡道路纵横交织。

2023年,东平县境内有高速公路3条,全程63公里,服务区2个;国道2条,全程65.9公里;省道3条,全程135.7公里;农村公路2687.2公里,县道335.5公里,乡道228.8公里,村道2122.9公里。全县通车里程2951.8公里,公路密度219.7公里/百平方公里。班线客运共计40.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325.4万人公里。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东平县有效发明专利166件,当年授权发明专利37件,年末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52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东平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3482人,专任教师167人。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41942人,专任教师3296人。小学41所,在校学生42138人,专任教师2164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东平县共有公共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3馆均为国家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16个。

卫生事业

截至2023年末,东平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12所,其中,医院15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卫生院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7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4246张,比去年增加587张。卫生技术人员417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705人,增加11人;注册护士1750人,增加57人。

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消费

2023年,东平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48元,同比增长6.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56元,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8元,增长7.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672元,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076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76元,增长9.6%。居民恩格尔系数27.01%,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3.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9.02%。

社会保障

2023年,东平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9481人,比上年增加351人。其中,城市303人,减少16人;农村19178人,增加36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589万元,增长5.3%。其中,城市235万元,减少5.7%;农村10354万元,增长5.6%。全县特困供养人员4849人,其中,城市20人,农村4829人。发放特困供养资金7026万元,增长2.7%。其中,城市31万元,增长41%;农村6995万元,增长2.6%。

2023年,东平县参保企业1839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219家,参保人数1.47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7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4万人。年末社保卡持卡人数67.42万人。全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职业年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8.84亿元,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16.79亿元,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3423万元,代发丧葬费、抚恤金、乡医、电影放映员补贴等款项0.7亿元,发放率100%。

环保事业

2023年,东平县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1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74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东平湖(以湖心监控断面评价)COD、氨氮、总磷、氟化物浓度均值分别是14毫克/升、0.151毫克/升、0.040毫克/升、0.67毫克/升;大清河(以戴村坝监控断面评价)COD、氨氮、总磷、氟化物浓度均值分别是17毫克/升、0.278毫克/升、0.051毫克/升、0.61毫克/升。东平湖、大清河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符合东平湖南水北调调水要求。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东平古称东原,“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文物古迹

东平县文物古迹数量众多、范围宽广、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影响较大,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大县”。东平县不可移动文物共登记文物点487处(石窟寺石刻202处、古建筑92处、古墓葬73处、古遗址86处、近现代34处),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8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京杭运河东平段)、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顶山摩崖刻经司里山摩崖造像戴村坝)、省级13处、市级25处、县级40处。野外文物中以石刻影响最大,造像自东魏武定年间开始,直至清代。有造像20余处,大小千余尊。东平县是革命老区,境内遗存有许多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设施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11件、三级60件、待定级珍贵文物200余件。

截至2023年末,东平县有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末,东平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处。

东原文化

大运河东平段,沿线闸坝、渡口及周边文化遗迹8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3处,市级24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别是东平湖、戴村坝、古州城,对于研究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东平湖是宋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元末明初建有安山闸、戴庙闸,蓄水济运,是大运河的水柜,起着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常年积水面积209平方千米,蕴涵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湖三面环山,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化遗迹众多,有宋江聚义山寨、宋江碑、晁盖墓、阮氏三雄故里、黄泥岗聚义岛、七星亭等,印证着水浒历史故事。现如今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柜之一,南水途径江苏、山东、河北三省,经过十三级提水,到达东平湖,由此向北输水,实现自流。

2、戴村坝是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是拦蓄大汶河水,使趋南旺,三分南注,七分北流,以济运道,其功能等同于人的“心脏”,故把戴村坝誉为“运河之心”。由于戴村坝的作用,保障了明清两代漕运畅通,对中国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毛主席曾赞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3、州城是运河畔的千年古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是北宋、金代郓州和东平府的治所,是山东境内两大政治、贸易中心之一,元、明、清运河畔的货物集散地,文化繁荣,历史上曾建制府、路、州。有安山闸、戴庙闸等闸坝和码头多处,存有宋代以来的衙署、父子状元府、元报恩禅寺、明清真寺等许多古迹和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4、其它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最具特点的摩崖、石窟23处,造像2200余尊。洪顶山摩崖刻经,刻字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存经文、题记近千字,其中的“大空王佛”四字,高近10米,仅“佛”字,高达4.6米,是目前我国境内同时期最大的刻字,被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誉为“北朝佛教刻经的大字鼻祖”。还有古遗址、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后方医院、被服厂、兵工厂等,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风民俗

端鼓腔

“鼓响一棒,斗发陈财五百年。坛前神位,惊天所贵。”这是东平湖渔民每年敬河神时必唱的一段唱词。这种源于唐朝贞观年间,流传在东平湖渔民当中的民间小调叫做“端鼓腔”。2010年6月,“端鼓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鼓腔”是流传于东平湖渔民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杂戏,它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或几面像芭蕉扇形状的单面羊皮鼓,表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端鼓腔”的唯一伴奏乐器就是羊皮鼓,每个唱段除了唱词和故事不一样之外,鼓点也是不断变化的。和背唱词相比,学习打鼓更难。不同的唱段鼓点不了,就是同一个唱段里,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唱词所配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连打鼓的时候让鼓面转几圈都是有讲究的。看似简单的一面鼓,却独自承担了所有的演奏。

2010年6月,东平县的“端鼓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佛山庙会

白佛山庙会起于唐朝。自此,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附近的老百姓聚集白佛山之阳,烧香祈福,农具交易。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东平县把白佛山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全县旅游工作的重点,于1999年筹集100万元抢修了濒临倒坍的金代建筑三教寺,新修了上山伯油路、登山盘路、停车场,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仅二月二(现庙会由一天定为四天)这一天,前来赶会的就有10万余人次。

风景名胜

截至2022年末,东平县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7家,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2家,省级景区化村庄5处。

地方特产

斑鸠店大蒜

斑鸠店大蒜以头大、质优、味香而闻名遐迩,外皮淡紫红色,蒜瓣齐肥大,植株生长势强,株型高大,蒜苔产量较高,搞寒力弱,较早熟。其辣味适中,是上等的辛香类蔬菜和调味品,具有增强食欲、抑制病菌、改善人体微循环、补充营养、保键健康等功能。

2K西瓜

2K西瓜声名远扬,天然的沙土地,温度、湿度适宜的大棚,和先进的育苗栽培技术,裴寨村种出来的西瓜皮薄多汁、香甜可口。

彭集花生

彭集镇所产花生皮白、质优、出米率大、含油量高,每百克含蛋白质25—36克,含有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26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具有延年益寿,延缓脑功能衰退的功效,俗有“长生果”之称。彭集种植花生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已有300年的历史。花生面积稳定在4.2万亩左右,平均单产达到387.9千克,主要品种有鲁花14号、平度204、8130、山农818、花育17等十几个品种,该镇连续多年被评为“泰安市花生生产冠军”。

著名人物

东平境内曾经产生过无数俊杰英贤。战国时的女政治家齐国王后钟离春;西汉时的“大夏侯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夏侯建;东汉时有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文学家刘槐;唐代有绘图凌烟阁的开国功勋卢国公程咬金,五代有宰相、文学家和凝及枢密使兼东京留守、音律学家王朴;北宋有父子状元梁灏、梁固,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梁适,儿科医学家钱乙,画家梁楷元代有状元霍希贤、农学家王祯、魏国公王士熙、戏曲作家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兵部尚书王宪、大理卿杜三策、御史王彬、医生高洞阳;清末有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者进士侯延爽,早年参加同盟会并曾参加刺杀清摄政王载沣的尹涸;民国时期有著名建筑师吕彦直。

万里

原名万明礼,民国五年(1916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一个贫民家庭,早年在家乡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88年4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万里同志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1993年3月,万里同志不再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职务。2015年7月15日12时55分,万里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万里同志是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庆黎

男,汉族,山东东平人,1951年1月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荣誉称号

东平县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2019年1月25日,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0年11月25日,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伏)屋顶分布式光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被水利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择优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2022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2022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

2023年11月,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4年9月,拟被确定为2023年度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