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村

更新时间:2022-04-30 10:25

石城镇东庄村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北依卧牛山,南瞰浊漳河,离平顺县城60公里。324省道依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战备渠居高临下,横贯全境,土地皆可灌溉。全村现有居民352户,1108口人,国土总面积8680亩,海拨528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00-600毫米,平均气温13°,无霜期约220天左右。一年两作,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菜、棉花、芝麻等作物,无矿产资源和工厂企业。粮食除自给外略有剩余,花椒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是广大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730元。

村落现状

村庄介绍

东庄村目前的整体状况属于贫困山区中下水平,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仍然是其主要的生存手段,农忙种地,农闲外出打工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生活基调。

因为内无产品,外无市场注定了挣钱的艰辛和生活的贫困,对于市场经济缺乏理性的实施能力。虽五谷俱有,百果皆收,但未形成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集体经济仅仅依赖于一座小水电站,有水年景,还略有生机,无水之年,就会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失去活力,一切全凭老天恩赐过活,整个村庄布局依地形分上村和下村。

上村虽是建于八十年代以后,但因缺乏整体长远规划,布局随意,结构老套,除交通条件略有好转外,其它仍未改变传统的住居模式。下村大多建筑因年代久远多为土木结构,且屋高院小,光线暗淡,街巷狭窄,交通不便,大多院落现已无人住居,荒草丛生,进行整体拆迁改造迫在眉睫,各行各业目前均未能改变传统的结构和模式,具体表现为:

农业

从事农业种植是我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菜、棉花、薯类等,由于地块偏小,分布零散,交通条件有限,投入和产出比严重失衡,尽管农业机械和优良品种的应用比例逐渐加大,但仍然不能改变农业低效的命运。

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已不愿再遵循和继承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大规模向城市集结,进行改变自己命运的大胆尝试和艰辛拼搏。45岁以上的人群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出现了人才断层和后继无人的局面。

林业

林业是继农业之后的又一较为主要的生存依赖,但除花椒树因在耕地里栽种,颇有收益外,其它则多为自然生长,收益微薄,主要栽种有花椒,柿子、核桃、软枣、和桐、槐、杨、柳、椿、楝、柏等,山杏和楸树已所剩无几,几乎绝种,群众的急功近利心里,注定了林业发展的缓慢,更谈不上规模和随市场主导的林产品,多为自然生长,缺乏持之以恒的经营和管理。以林促收观念淡薄,生态有日趋恶化之势。

集体经济

本村集体经济从改革开放至今仍靠仅有的水电站过活,无发展更无突破,无矿产资源,无企业产品,其它几乎无任何收入来源。

基础设施

本村有卫生所一个,农家超市两个,小卖部四处,农家旅社一个,粮食加工厂三家,小学校一所。主要街道已全部硬化,街巷硬化约四分之一,电站通村道路全部硬化。田间支渠硬化七条。有村级活动场所和群众活动广场、篮球场、健身器材和人民舞台,西、后滩倒虹两道,自来水提水站一座,现家家有自来水管(原有三处高灌,现均已荒废)

居住环境

我村的居民相对集中,占地总面积约150亩左右,依地形分上下两个居住区,上村交通较好,紧邻公路,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但布局混乱,有新房无新貌,随形就势,凌乱无序,下村更显得交通闭塞,破旧不堪,电线、通讯线乱扯乱拉,污水横流,加上街傍厕所星罗棋布,居住环境更显得原始落后。

历史遗存

我村的历史遗存有据可查的多为明、清建筑,有的已无可追溯,现存的有:金刚顶奶奶庙,大庙上的堂殿,梨树拐上的牛王庙,王家院的九门相照,圈底的真武阁,会底的歇马殿,家东的河神庙,堂上(相传为王家祠堂而得名)。

民俗文化

我村传统民俗有正月十五的转灯,出样、耍拳、踩高跷、扭秧歌,二月二的喝龙蛋,三月十五的古庙会,五月初五吃凉粉,六月六的羊节日,七月十五的驴节日、甩榆皮鞭,八月十五摊煎饼等传统气息非常浓厚的地方风俗习惯。

其它

我村是一个坐落于太行山腹地的山区农村,有山有水,交通出行方便,居住相对集中,历史久远,传说丰富(有蜜蜂记,火烧金刚顶、大同放赈,肉则、老胡则的顺口溜).民风强悍,豪爽热情,唯独村南有一处砾石崖边已成为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该工程因耗资巨大,仅靠本村的现有条件很难实施。

新农村建设

农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效应和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获取丰厚利润的潮流所向和重要手段,而家庭农业零散传统的经营模式已成为扼制农业产出效益很难提高的瓶颈所在。因此,现在的经营模式必须向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方面发展,因此根据我村的具体情况,拟采取流转和各种实用手段,对现有土地规划成几个片区,实现粮树分种,规模经营,建成现代化高效农业基地。具体做法是:把沙拐、家东建成花椒芽菜基地;把西滩建成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把西边、北边、后滩建成高效农业粮食生产基地。

林业

山大坡广是我村的一大重要资源,宜林面积不少于2000亩,为充分发挥这一潜在优势,树立林业的产业化观念,积极整合宜林资源,对宜林区域进行长远规划,向规模型、产业型、景观型、效益型方向发展。要以片定树,顺延花期,形成花山、花坡、花沟的靓丽风景,成为春夏有花看,秋冬有果摘的新型林业体系,形成灌林结合,针阔同生,红绿相见的合理布局,具体做法是:战备渠、红旗渠上以灌木林为主,配以松柏点缀,战备渠、红旗渠以下的宜林地,分区划片,种植具有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良树种。十年间达到规划效果。

人居环境

为能从根本上改变我村的整体人居环境和居住条件,拟规划垴上约二十亩为移民新区,分批解决住房困难和下村拆迁户,对下村进行全面拆迁改造,对上村进行基础设施的配套和梳理整治,逐步实现村庄园林化、居住城市化,生活现代化的小康目标。

旅游业

旅游是现阶段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它既不污染环境,又不破坏资源,还可持续发展,有着绿色经济的美誉,不少地方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已捷足先登,把旅游业发展成了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而我们村虽也有一些历史遗存和古老独特的民俗文化,但由于分布零散,规模偏小,缺乏系统的开发和搜集整理,所以很难形成气候。如果用现代农业和特色林业两个规模产业把它们进行合理衔接,配以水产养殖业加以点缀,则可发展成农林产业与旅游业交融一体,相辅相成的特色旅游基地。既可以依托旅游拉长本地农林产品的效益链条又可以用特色产品丰富旅游内容。具体实施步骤为:(1)在西滩外滩建成20亩水面的水产养殖和垂钓基地。利用电站拦河坝下的自然水流资源恢复水磨、水碾设施,搞原生态粮食加工。增加河道特色景观,修建岩占人造瀑布与西滩现代农业采摘园区有机结合。形成第一旅游点。(2)修复王家院的九门相照、堂上、真武阁等历史遗存和特色民居,形成第二个旅游点,(3)利用卧牛山的地理优势围山植树。放养野兔山鸡。坡养家鸡,建成天然狩猎场与金岗顶奶奶庙交相辉映,形成第三个旅游点。此三点相依,各具特色,集点成面,既可发展成为我村独特的旅游宝地。

工贸走廊

我村紧邻冀、豫,东行不足十公里既跨入河南、河北境内,为山西门户,324省道依时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道路两旁地势开阔平坦,具备三省工商贸发展条件,若把我村境内公路沿线五公里建成三省工商贸走廊,将从根本上改变我村的整体生存条件,并能为实现我村的小康目标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文化教育

在注重培养未成年人教育的同时,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成年人教育机制。没有思想意识的改变就不会有客观条件的根本改变。农民意识和小农经济意识与我们要建立的集约化,现代化农业大相经庭,并已成为发展道路上主要障碍。所以必须对广大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要让他们懂得自已的传统意识,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并已成为制约自己致富的枷锁镣铐。要让他们明白没有大环境的改变,小家庭就很难发展。而创造优越的大环境,就必须放弃小环境,共同建设大环境追求大目标,精神就是财富。而教育就是对这种财富最有效的开发挖掘手段。

实施计划

2010---2011年完成整村发展的长远规划并制出效果图,完成卧牛山初步绿化,水产基地放养开钩,完成100亩山杏和优质核桃的片区种植任务,解决不少于10户进住新迁小区,启动旧村改造,完成5家以上工贸走廊的招商任务和新找一个饮用水源任务,培植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2年——2014年,恢复西边池的蓄水功能,建成家东、沙拐两个现代农业基地,力争使西滩的采摘基地初具规模,完成战备渠下两个片区的种树任务,工贸走廊商户达到15家以上,完成50户小区建设任务,旧村整治面积达到三分之一,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

2015——2017年,全面实现林业规划任务,建成西边现代农业基地,建成岩占的人造瀑布景观和河道置景任务,西滩采摘区能够投入营业,卧牛山狩猎场初具规模,整村改造完成60%,启动人口膨胀计划,恢复水磨、水碾投入运行,展开对历史遗存的建筑恢复工作,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万元。

2018---2020年,十年规划任务进入全面扫尾阶段,并全部进入预运行,全面彻底改变东庄村的整体面貌,完成历史性的各项重大改革任务,各项工作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以上规划是根据本村实际现状,设想的发展途径,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作机动性调整,但是不益改变总的规划目标,以避免陷入一任干部一张牌,下任干部否认上任干部的无序局面。只要一人一杆号,同吹一个调,我们东庄村一定会在十年之后,以一个崭新、繁荣的农村新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获得荣誉

2019年12月25日,东庄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