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23 23:59
东方体育,是指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伊斯兰等文化圈在内的体育文化,一般是相对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西方体育而言的。东方体育因地域、种族、文化等原因,与西方体育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与差异,这是开展现代体育工作时需要加以注意的。
古代东方诸国没有“体育”的概念,自近代西方体育活动(如体操,田径,足、篮、排球等运动项目及其各种形式的比赛)传入之后,东方诸国才逐渐了解、认识了“体育”。此后经东方诸国的对比反思,发现与西方体育“相近的活动”在各国的历史上也大量存在,有的甚至流传至今,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导引、武术、摔跤,日本的相扑、柔道,朝鲜的秋千等等,对此,人们习惯于相对西方体育称之为“东方体育”。但是,东方体育毕竟是与西方体育“相近的活动”而不是相同的活动,两者之间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东方体育的形态主要是个人修炼(如瑜伽、导引等),最多是“两两相当”的较量(如相扑、摔跤、柔道等),与西方体育相比,群体性、竞争性较差。个人修炼则要求肢体运动与匀速缓慢的呼吸相配合,特别是印度的瑜伽和中国的导引,练习中强调“以意领气、动气相随”,而对力量等体能的要求不强,即便其它项目有一定的竞技性,也大多崇尚智力取胜,讲究“四两拨千斤”,具有明显的柔缓性特征。
东方体育的身体健康目标是祛病延年、健康长寿。途径是“调息、调心、调身”的“小劳术”,并辅以日常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中国的导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以此保持体内气血的通畅,“常动则筋骨耸、气脉舒”、不得病,寿命得以延长。在追求健康的方法上,东方体育特别是中国体育,强调要把精神的调摄放在养生保健的首要位置,讲究“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古人早已认识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素有“大怒破阴,大喜坠阳”之说。精神调摄的目标是使人处于“抱神以静、离形去知、尸居无心”的平和状态,清心寡欲,宁静致远。
东方体育特别是中国体育的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人与人相处的伦理教化,并视体育为伦理教化的一种工具。这种伦理教化以儒家的“仁--礼”为核心,许多体育活动都渗透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试图借以培养人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伦理观念,维护社会的稳定。
东方体育尤其是中国的养生术,起于道教的长生不老的幻想,后来用于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因此运动形态的清静、徐缓、柔和而缺乏激情、趣味的特性,使之更适合老年人,而难以为青少年所欢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一是东、西方体育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运动形态、功能作用等方面切不可混为一谈。二是在实践中要认清东、西方体育的特性和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三是东、西方体育的鲜明个性,为其交流互补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