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

更新时间:2024-10-19 12:19

东方白鹳(学名:Ciconia boyciana),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大型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喙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喙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的,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动物学史

历史上有关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分类地位有过争论,由于之前对白鹳的研究很广泛,但东方白鹳的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很多人将东方白鹳归为白鹳在中国东北的一个亚种。自1983年起,东方亚种作为独立物种从Ciconia ciconia中划分出来,定名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英文名称Oriental White Stork。东方白鹳最早是由斯温霍克(Swinhoc R)于1873年在伦敦发表“日本的白鹳”上予以定名的。在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鹳、鹩及琵鹭专家组第1期工作报告中(1983)正式使用了东方白鹳这一名称,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学者已能接受并使用东方白鹳这一名称。

形态特征

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长而粗壮的嘴十分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身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上面的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并具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的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炫耀的时候能竖直起来。腿、脚甚长,为鲜红色。

东方白鹳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较弱。

大小量度:体重♂3950-4350克,♀4250-4500克;体长♂1190-1275毫米,♀1114-1210毫米;嘴峰♂227-253毫米,♀210-253毫米;翅♂590-670毫米,♀604-662毫米;尾♂223-268毫米,♀604-662毫米;跗蹠♂241-270毫米,♀242-260毫米。(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的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

生活习性

行为

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骄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部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的上空飞翔盘旋。在地面上起飞时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煽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

飞翔时颈部向前伸直,腿、脚则伸到尾羽的后面,尾羽展开呈扇状,初级飞羽散开,上下交错,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盘旋滑翔,姿态轻快而优美。它的性情机警而胆怯,常常避开人群。如果发现有入侵领地者,就会通过用上下嘴急速啪打,发出“嗒嗒嗒”的嘴响声,并且伴随着颈部伸直向上,头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和尾羽向上竖起,两脚不停的走动等动作,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吓行为。

食性

在东方白鹳的全部食物中,鱼类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鱼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0.5千克以上,但随着季节的不同,取食的内容也有变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鱼类;夏季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以鱼类为主,也吃、鼠、蜥蜴蜗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秋季还捕食大量的蝗虫,此外平时也常吃一些沙砾和小石子来帮助消化食物。

觅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时和下午4-6时活动最为频繁,中午在树上休息或在领地的上空盘旋滑翔。繁殖期觅食活动的范围大约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时也常飞到1-2公里左右,甚至5-6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觅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单独或成对觅食,秋季和冬季则大多组成小群觅食。在地面上寻觅食物主要依靠视觉,常常伸长颈部,低垂着头,一边大步而缓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边四处寻觅,发现食物后急速向前,迅猛的进行啄食。在水中觅食则主要通过触觉,通常单独漫步在水边的浅水处,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一边缓慢地向前行走,一边不时的将半张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钟将嘴插入水中的次数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钟就能捕获到1-1.5个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达65.5%。

迁徙

东方白鹳于9月末至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组成群体分批地往南迁徙。迁徙时常集聚在开阔的草原湖泊和芦苇沼泽地带活动,沿途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已发现吉林省莫莫格和辽宁省双台河子是白鹳秋季南迁时最主要的集散地和停息站。每年秋天在这里停留和集聚的白鹳经常保持在400-650只,到11月中下旬开始结冻时才全部迁走,停息时间达40多天。迁徙主要依靠鼓翼飞翔和利用上升的热气流进行滑翔,迁徙时间多在白天10:00-15:00每天气温最高的时候。迁徙路线主要沿松嫩平原经吉林省莫莫格、向海,沿辽河流域经双台河子和北戴河南迁,这是一条最主要的迁徙路线。1986年曾在北戴河统计到迁经该地的东方白鹳达2729只。但春季迁经该地的东方白鹳却很少,或许春秋两季有着不同的迁徙路线。另外也有部分东方白鹳从黑龙江省东部经长白山麓到朝鲜和辽东半岛,少数留在朝鲜和辽东半岛越冬,少数分别跨越朝鲜海峡和渤海海峡到日本和山东半岛,这可以从每年秋季分别在长白山、辽东半岛庄河、大连见到和在山东长岛附近海面救起一些飞越渤海海峡而疲惫不堪的东方白鹳得到证明。但多数东方白鹳主要是沿松辽平原经北戴河到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沼泽地带越冬,这从在乌苏里环志19个东方白鹳幼鸟已分别于1985年1月和1986年3月在江西鄱阳湖和安徽惠阳县回收而得到证明。偶尔亦有少数迁至中国台湾和西藏南部、日本琉球群岛、俄罗斯萨哈林岛、印度和孟加拉国越冬的。

东方白鹳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湖泊,而长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初共有大小湖泊4033个,至2004年因围垦、泥沙淤积而消亡的约1100个。长江原有通江大湖22个面积为17198平方千米,到20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仅存6605平方千米,湖面减少近2/3,湖泊容积相应减少600-700亿立方米,仅围垦湖泊湿地面积仅长江流域就高达150万公顷。导致了东方白鹳一些曾经的越冬地东方白鹳的数目显著下降或消失而与此同时,中国(香港、台湾)、尼泊尔、印度发现有东方白鹳越冬个体的记录,其中1990年1月中旬在香港记录到121只东方白鹳,这是长江流域以南发现的唯一已知的群体,也是唯一例外在红树林边越冬的群体。由此可见随着北方的越冬地破坏,东方白鹳的越冬地可能南迁。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东南部,西至布拉戈维申斯克,南到兴凯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曾繁殖在朝鲜和日本;少数越冬在朝鲜日本琉球群岛,偶尔飘泊到俄罗斯雅库次克和萨哈林岛以及孟加拉国和印度。

中国分布

中国繁殖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大庆牡丹江鸡西双鸭山宾县方正依兰林口宁安杜尔伯特富锦同江抚远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桃山湖兴凯湖镜泊湖莲花湖连环湖吉林省向海莫莫格;越冬于江西省鄱阳湖湖南省洞庭湖、天星洲、湖北省沉湖洪湖长湖安徽省升金湖江苏省沿海湿地,偶尔到四川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福建省广东省澳门香港台湾省越冬;迁徙时经过辽宁省沈阳朝阳庄河大连营口盖县盘山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秦皇岛北戴河区承德天津北京山东省长岛、河南省商丘、四川会理、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达中国东北繁殖地,最早到达时间是3月2日和3月6日,多数在3月中旬。通常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迁来。刚迁来时并不立即进入繁殖地,而是在开始融化的河流和湖泊岸边觅食,或在其上空盘旋寻觅巢位和觅食地。3月下旬开始分散成对进入各自的繁殖地。

巢区多选择在没有干扰或干扰较小、食物丰富而又有稀疏树木或小块丛林的开阔草原和农田沼泽地带,有时也选择在距水域、沼泽等取食地数千米至10余千米远的林带。常成对孤立的在柳树、榆树和杨树上营巢,过去在日本也曾发现在高大的松树和房屋屋顶上营巢的。巢通常位于树顶端枝杈上,系由干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枯草、绒羽和苔藓或无任何内垫。巢距地高度视环境和树高而不同,通常在3-17米。

营巢时间从3月中旬至3月末开始,雌雄亲鸟共同营巢,由雄鸟外出寻找和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巢呈盘状,结构较为庞大,外径120-230厘米,内径50-74厘米,深15-35厘米,高50-200厘米。如果巢未受干扰和破坏,或者当年繁殖成功,第二年还继续被利用,但每年雌雄亲鸟都要对旧巢进行修理和加高,因此巢常随利用年限的增加而变得相当庞大。不仅如此,东方白鹳在整个繁殖期间,巢都在不断进行修补和增高、增宽。据测量,从开始产卵到幼鸟出飞期间,巢高增加大约17厘米,巢外径增加约20厘米,内径增加约4厘米。营巢多在上午进行,下午在巢上休息和求爱或在巢域上空盘旋飞翔。交配在巢上进行,在整个营巢和产卵期间,均有交配行为发生。

产卵时间最早在3月末至4月初,多数在4月中旬。每窝产卵4-6枚,一般4-5枚,偶尔也有2-3枚的记录。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也有报告间隔4-5天甚至5-7天的。卵白色,呈卵圆形,大小据20枚卵的测量为72-81毫米×54-57毫米,平均75.8毫米×56.6毫米,重100-145克,平均129.7克。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也有报告在第三枚卵产出2天以后才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每天轮换2-4次,晚上全由雌鸟孵卵,孵卵期31-34天。

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被有白色绒羽,嘴为橙红色,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当雏鸟长到55日龄时即可在巢附近来回短距离飞翔,60-63日龄以后才随亲鸟飞离巢区觅食,不再回窝。幼鸟出飞成功率与巢距觅食地距离和食物供应率有关,特别是在幼鸟多的窝,常常由于食物供不应求而不能全部成活离巢。据在笼养条件下的观察,东方白鹳的寿命可达48年以上。

2022年至2023年,国家电网输电线路铁塔上的鸟巢里,孕育了580多只东方白鹳幼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种群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分布在朝鲜、韩国的东方白鹳繁殖种群已经灭绝,而中国东北地区的东方白鹳,光繁殖数量就超过1000只;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吉林地区已难见东方白鹳繁殖,黑龙江全省的繁殖数量亦不足50只。一份调查报告里显示的数据变化,足以呈现东方白鹳的濒危。截止2022年4月,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的全球总数量已经达到9000多只。

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甚至在日本东京市的教堂屋顶上也曾有营巢繁殖的,但在1868-1995年间,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20世纪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

2018年1月7日,青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现身一处河流中。

2020年10月以来,天津共监测到超过5000余只东方白鹳迁徙至该市。经停天津的东方白鹳数量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50%,是历年同期数量的3倍多。

2022年3月,在黑河市中俄黑龙江大桥附近的黑龙江畔,发现了十几只刚从南方迁徙而来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一一东方白鹳。

2022年3月,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在密云水库潮河流域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14只小天鹅也落脚白河主坝区域欢快游弋。

2022年3月28日,有观鸟爱好者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银湖湾湿地公园见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鸟界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这是江门地区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

2022年3月31日消息,江苏盐城一对野生东方白鹳,产下了三只小白鹳。

2022年4月7日消息,时隔20多年后,东方白鹳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筑巢繁殖。

2022年4月,在江苏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观鸟爱好者惊喜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身影,它们在湿地休憩、觅食,相互嬉戏,美丽而优雅。

2022年12月18日,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博士吴鹏举,在松山湖生态园寒溪河三角洲湿地观鸟时,发现一群从未见过的大鸟正在湖边觅食。经辨别,它们正是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这也是东莞地区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而且总量超过40只。

2023年3月17日,吉林天桥岭林区首次记录到四只东方白鹳同框的精彩画面。

2023年4月,两只东方白鹳被发现在查干湖“安家育娃”,这对东方白鹳“夫妻”已成功产出两枚鸟蛋。

2023年12月9日,甘肃省陇南市爱鸟摄影协会6名鸟类摄影爱好者,在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湿地,发现世界濒危物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

2024年3月,在江苏连云港海滨湿地,一百多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再次现身,在水面上觅食嬉戏,为北归做最后的准备。

2024年4月中旬,湖南省首次发现东方白鹳在省内繁殖。

2024年4月15日,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罗盘村500kV鄱章Ⅱ回线,国网江西超高压公司输电专业人员登上45米高输电线路铁塔,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用于帮助专家观察塔基对面网红东方白鹳“塔生”的活动习性。今年是自2020年以来,还是幼鸟的“塔生”被国网江西电力员工从铁塔救下后,连续第三年回到铁塔筑巢繁衍。

主要威胁

在东方白鹳繁殖地的东北,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的垦沼造田、乱砍滥伐,致使东方白鹳的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加之乱捕滥猎,东方白鹳数量锐减。湿地是东方白鹳繁殖、中停的必要环境。但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这是东方白鹳繁殖种群趋于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中停的重要“加油站”,在这里,自然保护区附近建起化工厂,围垦和养殖加剧了湿地的破坏。受迫于全国迁徙路线艰难的现实,一部分东方白鹳甚至丧失迁徙习性,留在了当地。在越冬地鄱阳湖,层层密布的天网、屡禁不止的盗猎,让长途奔袭至此的东方白鹳步步惊心。

2012年在天津大港针对东方白鹳事件的一个研讨会上,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鸟类专家苏立英博士说,栖息地的丧失,使候鸟的危险越来越大。对大型水鸟而言,适合生存的栖息地严重缩水。东方白鹳适宜性生境面积的减少,主要对这种湿地水鸟的筑巢地和觅食地会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导致东方白鹳种群数量降低。

例如2012年天津发生过盗猎者为了捕捉野鸭等鸟类食用,刻意投撒农药毒死包括22只东方白鹳在内的百余只候鸟的大型盗猎事件。在越冬地鄱阳湖,层层密布的天网、屡禁不止的盗猎,让长途奔袭至此的东方白鹳步步惊心。

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不会游泳,必须站着啄食,对它们而言,方便觅食的水深在10至20厘米。但因为部分湿地需要承担蓄水功能,常年水位较高,且并没有在候鸟迁徙季进行水位的调整,这导致东方白鹳到达后无法在湿地内停留。

保护措施

200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累计繁育东方白鹳2278只,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开展东方白鹳种群恢复工作,自2002年以来,为全球的东方白鹳种群输送雏鸟1838只左右,野外繁殖种群由15只恢复到110只左右。兴凯湖流域不仅是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地,同时又是重要的停歇地。

20世纪80年代,东方白鹳保护者开始尝试将人工招引技术应用于东方白鹳的保护工作上。记录最早的是1987年吉林省的莫莫格保护区尝试性地制作了9个人工巢,同年有1个人工巢被东方白鹳利用。之后,黑龙江省的兴凯湖、洪河和扎龙保护区也相继开始东方白鹳人工巢的招引工作。据悉,近几年来黑龙江珍宝岛、东方红湿地、嘟噜河也相继开展了人工招引工作。

人工招引巢对东方白鹳的保护效果是显著的,例如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1995年仅剩1处天然巢,保护区自1992年开始人工招引后到2008年累计搭建人工巢100多个,累计40多个巢被利用,且每年都有20多个人工巢被利用,洪河保护区内的东方白鹳种群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来说,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工作,需要工作者常年地维护损坏的巢,并且不断搭建新的鸟巢。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白鹳全球繁殖种群最集中地区,素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之称。洪河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三江平原保留最为原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封闭式管理的内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是东方白鹳最为理想的繁殖地。1993年,保护区开始实施人工筑巢招引东方白鹳保护工程。到2021年,共搭建了人工招引巢289个,繁育东方白鹳雏鸟1748只。其中仅2021年,就成功招引了81对东方白鹳繁殖,繁殖出雏鸟247只。2022年,在省林草局支持下,保护区利用国家林改资金实施了100个永久性铁制三脚架人工招引巢制作项目,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已经达到389个。

截至2022年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累计利用人工巢招引663对东方白鹳在洪河繁殖,洪河的人工繁殖巢共为全球东方白鹳种群增添了1948只。29年来,加上在天然巢繁殖幼鸟,东方白鹳在洪河国际重要湿地繁殖出的幼鸟已达2193只,被国际鹳、鹮、鹭专家组确认为中国东方白鹳人工招引野生种群最大的繁殖基地。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工作者通过搭建人工巢来应对天然繁殖场所缺失的问题,结合配套保护措施,这里已成为东方白鹳筑巢最为密集且繁殖成功率最高的地区。

作为濒危物种,笼养也成为保护和保存东方白鹳遗传基因的重要方法。在日本、韩国以及德国(King C E,1990)都进行过东方白鹳的笼养繁殖。世界上最先笼养繁殖东方白鹳成功的是中国的上海动物园,于1984年成功突破了东方白鹳的繁殖工作。关于东方白鹳的笼养数量,根据杨振雄在2015年的统计,仅成都动物园、沈阳动物园、济南动物园、南昌动物园以及福州鸟语林等动物园的东方白鹳数量就已经达到126只,而上海动物园从1979年至2012年12月共笼养119只。

使用无线电、卫星跟踪器以及新型的GPS/GSM跟踪器,对东方白鹳进行跟踪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1998-2000年期间,日本学者Shimazaki H等人使用卫星跟踪器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13只东方白鹳进行跟踪,总结了13只东方白鹳的飞行路线、繁殖地以及越冬地等研究成果。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最早使用卫星跟踪装置跟踪东方白鹳的是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于2010年对4只东方白鹳的跟踪。2018年1月,韩国鸟类学家在韩国西部地区发现10只东方白鹳越冬群体,其中1只是洪河自然保护区环志的佩戴跟踪器的东方白鹳,这一信息反映了东方白鹳在韩国的越冬情况,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数据统计

2023年3月3日,2023年湖北越冬水鸟调查报告正式发布。经统计,此次调查共记录到水鸟86种,种群数量达1054592只。其中以雁鸭类为最多,共35种,种群数量达725811只,占总种群数量的68.82%。在86种水鸟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种群数量为70847只,占总种群数量的6.7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鹤、白头鹤、黑鹳和东方白鹳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大天鹅、鸳鸯、棉凫、花脸鸭、斑头秋沙鸭、黑颈䴙䴘、灰鹤、水雉和白琵鹭13种。

2023年3月21日,广西南宁市上林龙山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巡护监测过程中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一只,黑鹳三只。

2023年11月25日,28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现身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2月9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湿地,当地摄影爱好者发现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这也是东方白鹳首次在陇南市境内被观测到。

2023年12月11日消息,东方白鹳和黑鹳现身海沧区马銮湾。

2024年1月10日,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4只“特殊的珍稀客人”,被称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黑鹳现身舂陵湿地。

2024年2月29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发现吴城老虎圩内湿地栖息着9只东方白鹳。这是老虎口湿地2021年建成以来,首次监测到野生东方白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