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盘羊

更新时间:2024-02-06 21:18

东方盘羊(学名:Ovis orientali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野生羊,体长110-145厘米,肩高为80-90厘米,体重最高达90千克。特别之处是它们那赤红色的毛会于冬天褪色。雄性羊有着大角,在头顶向外弯曲至头后;雌性羊的角则较短及扁平。雄性羊的角可以生长至1米高。

形态特征

东方盘羊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野生羊,共有8个亚种。体长110-145厘米,肩高为80-90厘米,体重最高达90千克。特别之处是它们那赤红色的毛会于冬天褪色。雄性有着大角,在头顶向外弯曲至头后;雌性的角则较短及扁平。雄性东方盘羊的角可以生长至1米高。平均成年羊头骨的额部很狭,眼腔呈圆筒状突出,眼轴歪斜。

头大颈粗,尾短小。四肢粗短,蹄的前面特别陡直,适于攀爬于岩石间。有眶下腺及蹄腺。乳头1对,位于鼠鼷部。通体被毛粗而短,唯颈部披毛较长。不同的亚种在整体外观上略有不同,皮毛的颜色也随季节变化,体色一般从灰色至红棕色和咖啡色。口角白色,脸部通常有白斑,鼻孔和耳朵的内部灰色。肩胛,前背呈浅灰棕色,耳内白色部浅黄色,胸、腹部,四肢内侧和下部及臀部均呈污白色。前肢前面毛色深暗于其他各处,尾背色调与体背相同,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

雌雄均有角但形状和大小均明显不同。雄性角特别大,呈螺旋状扭曲一圈多,角外侧有明显而狭窄的环棱,雄羊角自头顶长出后,两角略微向外侧后上方延伸,随即再向后下方及前方弯转,角尖最后又微微往外上方卷曲,故形成明显螺旋状角形。角基一般特别粗大而稍呈浑圆状,至角尖段则又呈刀片状,角长可达1.45米上下,巨大的角和头及身体显得不相称。雌羊角形简单,角体也明显较雄羊短细,角长不超过0.5米,角形呈镰刀状。但比起其它一些羊类,雌盘羊角还是明显粗大。

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栖息环境

东方盘羊是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地包含低于树带界线的草原斜坡。喜在半开旷的高山裸岩带及起伏的山间丘陵生活,分布海拔在1500米至5500米左右,夏季常活动于雪线的下缘,冬季栖息环境积雪深厚时,它们则从高处迁至低山谷地生活,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习性。

生活习性

东方盘羊很少在山上的岩石区域出现。盘羊的腿比较长,身材比较瘦,与其它野绵羊相比其爬山技巧比较差,因此在逃跑时一般避免逃向太陡峭的山坡。采食或休息时常有一头成年羊在高处守望,能及时发现很远地方的异常,当危险来临,即向群体发出信号。它们能在悬崖峭壁上奔跑跳跃,来去自如,而且极耐渴,能几天不喝水, 冬天无水就吃雪。盘羊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敏锐,性情机警,稍有动静,便迅速逃遁。常以小群活动,每群数量不多,数只至十多只的较常见,似乎不集成大群活动。

一般3-5或数十只为一群。主要在晨昏活动,冬季也常常在白天觅食。发情期在冬季,这样幼羊可以在春季出生。以草和树叶为生,以禾本科、葱属以及杂草为食。盘羊善于爬山,比较耐寒。盘羊的主要天敌是狼和雪豹。

盘羊食性较广,分布区的各种植物均食用,以为主要食粮,但如有需要亦可以吃树叶

分布范围

原产地: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 阿曼、 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 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阿富汗。

繁殖方式

冬季雌雄合群在一起活动,配种时期每只雄盘羊和数只雌盘羊一起生活,配种季节结束后又分开活动。在交配期间,雄性盘羊争偶激烈,巨角相撞响声巨大,人们在山坡上可以听到山的另一侧雄盘羊争偶时巨角撞击的声音,所以雄盘羊角上一般都能看到许多撞击的痕迹。

东方盘羊的交配期于9月开始。在交配时期,雄性东方盘羊会由独居转为与4-5头雌性东方盘羊居住,约于5个月后诞下1-2头幼羊。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虽然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但它发生的密度低,是块状分布。适度数量少,由于栖息于不断被人类蚕食,分布环境碎片化,在其分布范围内不断下降,因此被列为近危。东方盘羊的数量于自21世纪初开始恢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