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抗日根据地

更新时间:2024-05-16 10:42

1938年10月,广州和东江地区下游论陷区,中共广东东南特委领导惠宝工委和东莞中心县委,先后建立起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两支抗日武装。1939年夏秋,又在淡水镇建立了东江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9月,在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主持下,将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到1941年秋,建立了大岭山区和阳台山区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合称东江抗日根据地。

历史背景

1938年8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后,继而向华南地区进攻。10月21日,广州沦陷。尔后,日本侵略军又占领了虎门、中山、顺德、佛山、三水及深圳等地。1939年6月,琼崖、潮汕等沿海地区也相继沦陷。由于国民党当局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不断失利,大片国土沦丧,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敌人后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在东江、琼崖、珠江、粤中、粤北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根据地为依托,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

广东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初期,就是全国革命的根据地。大革命失败后,广东中共党组织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斗争。广州、东江、琼崖等地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过,其他地区的少数党支部和分散党员仍进行隐蔽活动。这些都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基础。

193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在韶关召开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当前广东党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任务是:长期积累力量,建设强大党的基础,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东江、琼崖建立长期抗日根据地,省内其他地区,也要逐步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

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沿革

东江是华南抗日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1939年2月,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成立,由省委委员尹林平任书记。东江特委领导连平、和平、五华、紫金、兴宁、河源、博罗、增城、龙门、新丰、海丰、陆丰等县的党组织。5月,东江军事委员会成立。9月,广东省军事训练班在惠州举办,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培养军事干部。

1939年底,由曾生、王作尧所率的两支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近700人,分别在惠阳县的坪山和宝安县的龙华、乌石岩建立了游击抗日基地。1940年3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曾、王两部遭受严重挫折,被迫向东移至海陆丰及惠阳的高潭地区。

6月,曾、王两部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返回东(莞)宝(安)惠(州)敌后前线,并将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曾生、王作尧分任大队长,由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尹林平兼任两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梁鸿均负责军事指挥。

10月初,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连平、大沙等8个县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成立连平联乡办事处。第五大队回到宝安敌后,开创以阳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到1941年5月,先后在龙华、布吉、乌石岩、望天湖等地建立乡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龙华联乡办事处。

1941年2月,东江特委组织小分队挺进增城和广州外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于4月初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全队100多人,卢伟全为大队长兼政委。独立大队以增城油麻山为基地,活动范围在增城、永和、福和一带,并伸展到广州市郊的罗岗及从化太平场。经过几次抗击日军,油麻山抗日游击区得到巩固和发展。

1941年6月10日,日伪军共6000多人袭击东莞大岭山根据地中心地区百花洞。第三大队在抗日自卫队和民众协助下奋起反击,激战两昼夜,毙伤敌首赖大队长以下五六十人,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军先后出动1000多人,多次“扫荡”阳台山根据地。第五大队连续作战,毙伤日军70余人,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大岭山根据地和阳台山根据地得到巩固,部队发展到1500多人。

1943年12月,曾生、王作尧部队成立了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5年初,东江纵队派出第二、三、五支队到博罗、增城、龙门地区,打击敌伪顽军,开辟罗浮山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在东江河北岸地区建立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博罗县人民政府。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以及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机关及军政干校等直属机关先后进入罗浮山根据地。

至1945年,东江纵队的兵力已发展到1万多人,活动范围从东江流域扩展到北江地区、广州市郊共39个县、市和香(港)九(龙)等地区。还先后开辟了广九路东西两侧,惠(州)东(莞)宝(安)的路东、路西根据地;向东路,开辟了捻平岛和海丰游击区,在惠东、海丰建立了根据地;在北江东岸也建立了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东江地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发展到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50万人以上。1944年、1945年先后建立了6个县级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路东行政委员会、惠东行政督导处、博罗县民主政府、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海丰县民主政府。

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1939年1月国民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0年3月初,国民党广东当局纠集3000余兵力,发动对曾生、王作尧部队(以下简称“曾、王两部”)的围攻。在突围中,曾、王两部在向海陆丰东移途中遭顽军截击,几遭挫折。9月上旬,部队才秘密重返抗日前线宝安布吉乡,重整旗鼓。

1940年9月中旬,中共东江特委在宝安县布吉乡鸡公头山的上下坪村召开部队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总结了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因国民党顽军围攻而东移海陆丰遭受严重损失的教训,决定贯彻执行中共广东省委6月南雄会议确定的关于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的方针,并根据独立自主、不受国民党当局限制的原则,确定放弃国民党军的番号,将曾、王两部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全队下辖第三、第五大队,以第三大队向北活动于大岭山地区,以第五大队就地活动于阳台山地区和广九铁路两侧,开辟以大岭山、阳台山为两大依托的东江东宝惠抗日根据地。

9月下旬,王作尧、周伯明、蔡国梁率领仅有30多人组成的1支短枪队和1支长枪队的第五大队进入阳台山地区,面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日伪顽军,开始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艰巨的创建工作。当时,在阳台山周围,驻有日伪军约3000人、顽军1000多人。

1940年10月,第五大队进入白石龙建立立足点时,成立了中共宝安县工委,由王作尧任书记,刘汝琛任副书记,工委决定当前的两大任务是迅速发展中共组织和扩大抗日武装,并组建了由刘宣任队长的工委民运工作队。

1941年1月,第五大队短枪队在上下坪鸡公头与来犯日军打了一场麻雀战,俘日军1人,缴三八式步枪1支。此战虽小,但影响颇大,群众奔走相告,抗日部队回来了。

消息传开后,惊动了国民党顽固派,顽军徐东来支队集中1000多人,向龙华、望天湖、布吉扑来,企图一举消灭弱小的人民抗日武装。第五大队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法,飞兵奔袭清溪苦草洞顽军武器库,全歼守军,缴获轻重机枪6挺、步枪数10支、子弹10箱。

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第五大队民运队配合宝安工委,大力恢复和发展各乡村地方党组织,发展一批农民先进分子入党,保证了根据地建设顺利进行。在各乡村党组织配合下,民运队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普遍建立起抗日自卫队等各种群众组织。到4月间,在全区组建了有600多人的8个抗日自卫中队,成立抗日自卫总队。同时,动员了10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部队,壮大第五大队。

民运队还在建立各种群众组织的基础上,协助地方党组织普遍建立乡村两级抗日民主政权,并成立龙华联乡办事处(区级政权)。至此,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宝安上下坪召开会议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尹林平兼任东江特委书记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政委,曾生和王作尧部队分别被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

10月初,曾生和邬强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来到大岭山区的太公岭,当时部队只有70 余人,但在地下党员的支持下,根据地开辟工作进展顺利。1941年秋,第三大队发展到1500人,部队控制了宝太线、广九线以西的大片土地,使东莞和宝安根据地连成一片。

第三大队的司令部设在大岭山的大王岭村,全面掌握党政军财权。

1、成立民主政权,在连平成立联乡办事处,建立了连平、大沙、塘朗、同沙、治平、怀德、杨西、霄边等8乡抗日民主政权和联防自卫队。

2、在大王岭村创办了《大家团结报》,后改为《前进报》;设立电台,粮食加工场和交通联络站。

3、在瓮窑村设立医务所。

4、在牛牯岭开办抗日军政干部培训班,培养军政干部。

5、在大片美村成立税站。

6、在太公岭设立军械修理所。

大岭山革命根据地军民与敌人的斗争最激烈的是1941年。这年的1月4日——14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处于华南敌后的大岭山根据地也不平静,这一年时间,除了日军的侵扰之外,根据地还受到国民党顽军徐东来部黄文光大队、刘光大队、国民党地方武装陈禄大队、刘发如大队、保八团等反动武装多次轮番进攻,刘德、李积仓等地主、恶霸也来反攻倒算。第三大队和8乡自卫队英勇抗击,保卫初建的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相继发生了大环伏击战、连平圩打顽军、桥头打陈冠伪军、三打刘发如、大岭山反击战、百花洞战斗、三打锦厦李文、鞋岭伏击战、大王岭保卫战等战事。游击队经常在山头风餐露宿,更古楼、马山庙这些地方就是游击队的秘密宿营地。

1941年10月5日,国民党又集中保八团1个营、1个炮兵连、3个挺进大队及东莞、宝安两个县各一个大队,共约兵力 1300多人,扑向大岭山。进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共大岭山区委被迫转移到虎门外围的树林隐蔽,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到外线,只留下翟信中队坚持斗争。

11月下旬,邬强、叶锋率领第三大队的第二、第三中队和第五大队的第 一、第二中队回东莞恢复根据地。12月上旬,叶锋第五大队的两个中队撤回宝安;邬强率领第三大队第二、第三中队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坚持斗争。

1942年1月,根据南方局指示,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梁鸿钧、副总队长曾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参谋处主任邬强。下辖五个大队。

6月2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部决定由梁鸿钧、王作尧、杨康华、邬强带领主力大队和惠阳大队及1个重机枪连 共300多人,再次挺进大岭山,当天到达大岭山的大环。

第二天(1942年6月26日)盘据金桔岭的顽军徐东来部杨参化大队200多人来犯,受到游击队狠狠打击。27日,杨部退出金桔岭向大朗方向逃窜,游击队继续追击,又打退顽军增援部队保八团的进攻。29日,又在客家三洞红山打退顽军进攻。主力部队重回大岭山后连续几次打退顽军进攻,杀伤大量敌人。对恢复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

到1943年1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粉碎了日、伪军9000多人的“万人大扫荡”,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943年12月2日,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领导的队伍为东纵第三大队,主要在大岭山活动。

1944年8月,根据地中心区建立了大岭山区抗日民主区政府——新二区区府。大岭山的抗日根据地已扩展到大半个东莞。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预谋发动内战。为争取和平,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作出决定,东纵于1946年6月30日北撤去解放区。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在东江下游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周边地区。

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织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2月下旬,中共东南特委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第一大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等整编组成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东江建立抗日武装,开辟游击区。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受命带领香港一批海员、工人、学生回到深圳坪山建立抗日武装,12月在惠阳淡水周田村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

1939年4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5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

1940年9月,中共东江特委将两个大队整编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10月,曾生率领第三大队进入东莞县大岭山创建抗日根据地,王作尧率领第五大队留在宝安县阳台山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2年1月下旬,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委。

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下辖第二大队、第三大队、第五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护航大队7个大队,曾生任司令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尹林平任政治委员,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前夕,部队发展到11000多人,建立6个县级以上抗日民主政权。1946年6月30日,北撤到山东。1947年3月,以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委,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

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1943年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华南敌后抗战的领导,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旗号就变得尤为重要。8月23日,新华社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国共两党抗战成绩的比较》和《中国共产党抗击全部伪军概况》,首次公开承认广九铁路地区活动的抗日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随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成立宣言和领导人就职通电。

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在大鹏半岛的土洋村正式宣布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7个大队:独立第2大队,由增城、博罗地区部队编成,阮海天任大队长,李筱峰任政治委员;第3大队,由东莞地区部队编成,邬强任大队长,卢伟如任政治委员;第5大队,由珠江队扩编而成,彭沃任大队长,卢伟良任政治委员;惠阳大队,由惠宝边地区一部编成,高健任大队长,李东明任政治委员;宝安大队,由宝安地区部队编成,曾鸿文任大队长,何鼎华任政治委员;护航大队,由惠宝边其余部队编成,刘培任大队长,曾源任政治委员;港九大队,由港九地区部队编成,蔡国梁任大队长,陈达明任政治委员。东江纵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司、政、后机关,设有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下设参谋处、军需处、卫生处和联络处,其中参谋处下设作战科、侦察科、训练科、交通科、机要科和电台;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统战科、民运科、敌工科、报社和新闻台。全队有3000余人。

1944年2月,吸收部分脱产的抗日自卫队及起义部队,东莞地区部队以东江纵队第3大队为基础扩编为3个大队:第3大队,邬强任大队长,卢伟如任政治委员;东莞大队,张英任大队长,黄业任政治委员;铁东大队,谢阳光任大队长,何清任政治委员。同月,宝安大队独立小队扩编为独立第3中队,何通任中队长,黄克任政治委员,有150余人,隶属东江纵队领导。同年春,东江纵队护航大队扩编为5个中队,包括3个陆,上中队和2个海上中队,有500余人。此外,东江纵队的扩军运动也由军内扩展到地方党组织。

中共惠东组织曾一次性动员30余人加入惠阳大队,惠阳县淡水镇崇雅中学师生一次性动员67人参军,淡水镇长安乡则一次性动员100余人人伍。经过扩军竞赛,至1944年夏,东江纵队由7个大队扩编至9个大队和1个独立中队,人数也由成立初期的3000余人增至5000余人。

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东江纵队第3大队、第5大队、东莞大队、铁东大队及独立第3中队沿广(州)九(龙)铁路中段两侧频繁出击日伪军,展开破袭战,致使广九铁路始终无法正常通车,同时还向莞(城)太(平)、莞(城)樟(木头)、宝(安)太(平)公路沿线日伪军出击,毙伤日伪军多人。

3月31日,东江纵队第3大队在黄猄坑击退伪军1000余人的进犯,全歼伪军2个连,俘伪军100余人。5月8日,驻樟木头日军500余人远道偷袭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梅塘乡龙见田村。东江纵队第3大队奋起反击,取得梅塘反击战的胜利,毙伤日军近100人。在江北地区,东江纵队独立第2大队挺进增城、博罗一带,主动袭击日伪军据点,连续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后于5月向西转移至增(城)从(化)番(禺)地区并向,广州外围推进。随后,东江纵队派第3大队一个中队到增(城)博(罗)边区活动,又于7月派东江纵队司令部警卫中队和港九大队一个小队,进入罗浮山西南、增江河以东地区,与先前抵达的第3大队一个中队会合,遂合编为东江纵队独立第3大队,阮海天任大队长,韩继元任政治委员。肖光星继任东江纵队独立第2大队大队长。在港九地区,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自1944年2月至5月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并开展了锄奸活动,主动出击日伪军据点,扩大了游击区。在大亚湾和大鹏湾沿海地区,东江纵队护航大队积极开展海上游击战,破坏日军运输线,并与日军就大亚湾和大鹏湾海域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开展杀敌竞赛,歼灭日伪军的同时,东江纵队还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并争取到国民党地方部队肖德青率领的一个连,将其编入惠阳大队。至1944年夏,东江纵队进行较大的战斗有148次,攻克日伪军据点10个,破坏公路188公里、铁路35公里,桥梁11座,毙伤日军440人、伪军560余人,俘日伪军764人,伪军反正144人,缴获轻重机枪13挺、长短枪600余支。

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土洋会议,确立了迅速发展、壮大部队的方针。在军事部署上,要求东江纵队“首先应创立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根据地。并向东江、韩江之间(潮汕在内)伸展。然后,准备向闽粤边、粤湘赣边、粤桂湘边开展工作”。据此,大力发展武装,组织部队北进和东进,并配合粤中部队西进,推动全省抗日游击战争胜利前进,便成为东江纵队在战略反攻阶段的首要任务。

土洋会议后,中共广东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即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和干部到东江地区,组织和发展抗日武装,配合东江纵队北进、东进和西进,为东江纵队的扩军提供了兵源。鉴于部队发展迅速的情况,根据土洋会议的指示,东江纵队于9月进行整编,建立支队编制:曾生任司令,尹林平(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政治部及直属各单位共有8500人,驻路东(即广九铁路以东)、惠阳、宝安边界;第1支队,以东莞大队、宝安大队和第3大队一部为基础编成,卢伟良任支队长(后由黄布继任),陈达明任政治委员,有1500人,活动在广九铁路以西,东江河以南,珠江以东,南头、深圳一线以北;第2支队,由惠阳大队、铁东大队和独立第3中队等部编成,蔡国梁任支队长(后由叶锋继任),张持平任政治委员,有1200人,活动在广九铁路以东,东江河以南,惠(阳)淡(水)公路以西,大鹏湾以北地区;第3支队,由第5大队以及从路西(即广九铁路以西)调出的新兵大队编成,彭沃任支队长,陈志强任政治委员(后由陈一民继任),有400人,活动在……

东江纵队整编后,积极贯彻土洋会议北进、东进和西进的战略决策,粉碎了日、伪、顽军对东莞、宝安、惠阳的多次进攻,巩固了惠东宝抗日根据地,并以一部挺进东莞和东江河南岸,打击日伪军,新建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惠(阳)东(莞)宝(安)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新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开辟以及东江纵队的发展壮大,对东进、北进和西进战略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