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峪遗址

更新时间:2023-12-21 16:52

东海峪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经济开发区北京路街道东海峪村,市区南郊,奎山正东,东距黄海1公里,地势平坦。

历史沿革

1960年,东海峪遗址被发现。

1973至1975年,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和地方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探方31个,面积近800平方米。

遗址特点

东海峪遗址文化层厚约1米—2米,文化内涵丰富。地层可分为三层,它们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期,由下而上分别为大汶口层、文化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层、龙山文化时层。

从发掘情况看,下层厚约0.20米—0.30米,系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中层厚约0.2米—0.35米,系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层;上层文化层厚约0.5米—0.55米,系龙山文化层,分布范围广,是该遗址的主文化层。从调查、勘探情况看,遗址断面显示灰坑、房址分布密集,村西部高台地文化层较厚,东北部文化层更厚,约2.5米左右,西部、西南部文化层较薄。

遗址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墓或长方形竖穴石椁墓,仰身直肢葬式;房屋均为建在夯土台基上的近方形地面式建筑,墙基多为黄粘士夹石块砌成,墙外有护坡。

文物遗存

“东海峪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其中出土的陶器

为最多。有代表性的陶器是鬹、鼎、豆、高柄杯等。遗址文化堆积1至2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出土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细颈袋足鬹、夹砂鼓腹罐等器物;中层出土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斛形杯、等腰三角形纹鼎足等器物,既是由下层同类器物演变发展而来,又是上层同类器物的祖型,具有从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上层出土的陶鬹、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陶豆、陶杯、陶罐、陶鼎等。

中国仅有的两件完整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均出土于“东海峪遗址,它是《92中国文物精华展》200件全国文物珍品之一。

2015年,东海峪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项目立项及方案编报工作完成。

研究价值

东海峪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三叠层”。为认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地层依据。台基的出现、夯筑技术的使用,都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夯筑台基式土木建筑的先河,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出土的乐器不仅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反映出在新石器时代日照先民们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

东海峪遗址现已征地,这对研究中国古文化和中国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保护措施

1977年,东海峪遗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东海峪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经济开发区北京路街道东海峪村,市区南郊,奎山正东,东距黄海1公里,地势平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