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8 21:39
东涂西抹(拼音:dōng tú xī mǒ)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东涂西抹”。
薛逢是晚唐诗人,前人对他诗作的评价是“浅俗”。他少年得志,于公元841年考中进士,以后官场得意,飞黄腾达,官至尚书郎。他常与士大夫在一起唱和,有《元日楼前观仗》二首传世。薛逢晚年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公元864年,被贬为蓬州(今四川仪陇南)刺史。
有一天,薛逢骑着一匹瘦马上朝,前面忽然传来喝道声,原来正逢新科进士列队鱼贯而出。此情此景,使薛逢顿生感慨,不禁想到自己年轻时考中进士后的情景。谁又能想到,二十年多后,自己会落到这步田地。
薛逢正在胡思乱想,忽然有人向他吼道:“闲杂人等让开!”薛逢不禁吃了一惊,抬眼一看,原来是前导官在开道。他连忙让到一旁,暗暗想:“今非昔比,虎落平阳被犬欺!”
他骑的是瘦马,穿着一身旧衣,前导官不知道他是原先的尚书郎,不然的话,就是再借给前导官一个胆子,前导官也不敢朝他乱嚷。
且不去说前导官,那些新科进士也是这般狗眼看人低,有的甚至向他翻起白眼,好像是说“这个老东西也来凑热闹”。薛逢又觉得暗暗好笑,随即写下几个字让随从送到新科进士那里。他在纸上写了这么几句话:“你们不要如此小看人,阿婆十五六岁时,也曾东涂西抹打扮过。”意思是,想当初,我也曾靠东涂一笔、西抹一笔地写篇文章而获得过功名。
听了薛逢的回答,那位新科进士不由得目瞪口呆了。
“东涂西抹”用在自己身上时,便是自谦之词,是说自己的文章是随随便便写成的,并不精彩;用作对方身上时,就变成了讥讽之意,是说对方书法功底不深,却喜欢到处写字。薛逢以妇女化妆为喻,谓自己年少时也曾凭文章考中进士,告诫人们无论身居何位,都应该保持谦虚,不该轻视他人。古语有云:“君子得位则昌,失位则良;小人得位则横,失位则丧。”君子得到重用就更有所作为,失去官位也能保持良好品行;小人掌权就横行霸道,一旦失势就什么都完了。权势的得失考验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品行,却不会使小人转变为君子。
“东涂西抹”指妇女涂脂抹粉打扮自己。比喻随意下笔作文、画画等,多用作自谦之辞。也形容到处乱写乱画。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东涂西抹”也作“西抹东涂”“东抹西涂”。
宋·陆游《阿姥》诗:“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宋·项安世《嘲青女》诗:“阿婆老去铅华少,西抹东涂尽不成。”
明·郑若庸《玉玦记·人院》:“人面前一般抬举他,把些脂粉东涂西抹,也哄过江湖弟子,觅些钱钞。”
明·杨且《观迎春百戏》诗:“村歌野曲浑无调,西抹东涂窃效颦。”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七回:“我从前曾经要学画两笔山水,东涂西抹的,闹了多少时候,还学不会呢。”
清·钱彩《说岳全传》七十回:“本寺近日来了一个疯僧,最喜东涂西抹,想是他写的。”
清·曾朴《孽海花》二五回:“只有廉菉夫跨出了班,左手拿着一张白纸,右手握了一根烧残的细柳条,在那里东抹西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