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

更新时间:2024-09-07 13:13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北起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途经东莞、深圳两地的东深供水工程。其主线绵延68公里,将东江水输送至此,担负着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8个镇三地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可谓供港生命水线。东深供水工程用50多年的坚守,见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与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

项目背景

香港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奇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工业化及制造业正高速发展,香港经济迅速腾飞。然而,从1962年底开始,香港出现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连续9个月滴雨未降。1963年1月,香港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当时的港英政府不得不对市民限制供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个小时,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这一年,香港陷入了严重的缺水困境。城市里各个角落都出现了人与水桶排成的长龙。为了在停水前接到水,有人钻空子插队,有人拼命往前挤,候水一下变成了抢水,扁担、水桶都变成了武器,多少人还没接到水,就已被打得头破血流。

危急之下,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联名向广东省政府请求救援,希望从广东东江引水供给香港。广东省立即回应,欢迎港方派船到珠江无代价汲取淡水,广州市每天免费给香港供应自来水2万吨。同时,广东省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

祖国内地一直关怀香港同胞食用淡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1963年6月10日,周恩来总理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这一工程被命名为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

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周恩来总理批示启动“广东省东江—— 深圳供水工程”建设。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刘兆伦委派设计人员前往东江沿岸进行勘测。广东省水利电力厅为此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拟定了3个从东江引水到深圳水库的方案,通过多方比对,最后确定将东江水沿石马河分级提水倒流至深圳水库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工程的关键是发源于深圳大脑壳山的石马河,如果要引水香港,需要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由知青、农民组成的万人建设大军在昔日宁静的石马河一字形排开,喊出了“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甚至用肩挑、人扛的方式施工,工程在短短1年时间内就建成通水。

1964年4月22日,时任香港副工务司兼水务局局长莫觐和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刘兆伦在广州举行“东深供水”协议签字仪式。

历史沿革

1964年2月,广东省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东江深圳沿线80多公里,展开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破土动工数以万计的工程建设者投入到这场奋战中。

1965年3月1日 为解决香港淡水供应困难而兴建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

为了支撑香港、深圳和东莞三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到香港回归前,东深供水工程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其供水能力也从最初的年供水0.68亿立方米增至17.43亿立方米,更进一步承担起东深供水的特殊使命。

1998年,广东投入2.8亿元,在深圳水库入库口建成世界最大、日处理400万吨的生物硝化站,从东江引来的水,全部经过生物硝化站过虑、净化后再进入深圳水库输往香港。生物硝化站共有6条水体净化通道,每条通道有14万条生物填充料,水体经过填充料时,75%以上的氨氮有机物将被吸收,水体净化效果非常明显。

为彻底解决东深供水工程沿线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东深供水河道、影响东深供水水质的问题,同时适当增加供水水量,广东于2000年投资49亿元,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全面改造,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造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实现清污分流。工程于2003年6月28日完工通水,年设计供水量24.23亿立方米。

建设方案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出访非洲途中经停广州,专门听取了广东省原水利电力厅厅长刘兆伦关于香港增供淡水建设工程方案的汇报。在中央档案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周恩来总理对汇报方案的指示。

最终,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被确定下来。工程方案全长83公里,沿途建设桥头、司马、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和雁田8座抽水泵站,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6座拦河闸坝,将50.5公里的支流“石马河”逆流回调。东江水从海拔2米,一级级提升至46米,让河水倒流而上。

工程投资预算3800万元,由中央拨援外专款,广东省负责兴办。所需的机电设备等物资,广东解决不了的,由全国支援解决。

所获荣誉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四项关键技术和管理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2003至2004年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大禹奖”、“全国优秀工程勘测设计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2021年4月21日,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3年1月,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

2023年5月,东深供水工程调度中心入围第二十五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

综合效益

香港回归以来,1997年至2017年6月底,东深供水工程累计向港供水超140亿立方米,为香港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担负着向香港、深圳和东莞工程沿线三地2400多万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的重任。香港用水的70%-80%、深圳用水的50%以上、东莞沿线八镇用水的80%左右,都来自东深供水工程。

运营管理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作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于2015年通过水利部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达标评审,并于2018年通过证书延期复审。多年来,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与完善,让粤港供水逐渐形成独特的安全文化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安全生产管理局面,公司于2018年获评广东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并高分通过国家级水管单位复核验收。

发展现状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于香港签署。《框架协议》擘画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蓝图。

显然,就湾区东部的水资源来说,要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运行,仅靠调运而来的东江水已难负重荷。为此,广东省水利厅牵头开展一系列调研论证,在历经近十年统筹谋划与科学论证后,国务院、广东省相继作出战略部署,兴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沿途输水至广州南沙拟新建的高新沙水库、东莞的松木山水库及深圳的罗田水库,全程百余公里,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工程设计规模为17.87亿立方米/年,建设工期60个月,总投资约为人民币339亿元。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日前,该工程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由粤海集团旗下的粤海水务承担。在大湾区时代,作为粤港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要一环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将和东深供水工程一起谱写新篇章。

社会评价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经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后,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是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艰苦奋斗、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大家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香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丰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香港各界对东深供水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工程体现着党和国家对香港的关心爱护和全力支持,凝结着香港与祖国甘苦与共、命运相依的血脉亲情,彰显着粤港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宣传建设者们的先进事迹,对于教育香港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饮水思源、爱国爱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增强香港广大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东深供水工程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香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映照了粤港两地从血脉相依到互助共融,为粤港人民持续输送着生命水、经济水、政治水。(广东省水利厅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