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石村

更新时间:2021-05-15 13:54

东石村位于梅州市平远县东石镇。在东石圩以北,由三个较大自然村组成,即大和村、大水村和黄机塘组成。辖上大营、下大营、禾坪岗、溪子背、坑尾、上屋、下屋、岗上、塘背、山塘、门楼、老屋、上学堂、大巷、大园、深坑唇共16个村民小组。全村728户,农业人口2668人

历史沿革

因地处东石圩附近而取名东石村委会历史沿用。人民公社体制时称东石大队,后改东石管理区,1999年起设东石村委会。东石村委会办公楼建在东石圩南北直街上。

社会概况

该村地处圩镇附近,村民从事商务、运输、加工等,平远-仁居公路经过村里,村道3公里已达到水泥路面硬底化。

东石中心卫生院、铸造厂设在该村黄机塘境内。村内设大水小学一间。

经济概况

东石村地下资源有石灰石和铅锌矿,暂未开采。

东石村共有耕地1580亩,农产水稻、花生、黄豆、蔬菜等,水果以梅州金柚、三华李为主,农业人均收入3526元。

东石村原为历史旱区,解放后本县的高峰滩水利建成后,把水引到了东石村,旱情基本上得到解决,正常年份农业生产有保障。村民基本上都用上山泉水和自来水。

信息通道

【山塘里】 以前有天然山塘一口,故名,距村委会1.5公里,姓林,100户400多人,明嘉靖四十年从福建上坑迁来定居,现已传至二十五、六代了,地处旱区,以农为业。

【黄机塘】 据传林氏未迁来之前,这里住黄、吕、唐三姓人家,后来逐步外迁,渐由黄、吕、唐谐音演变村“黄机塘”。这里距村委会1公里,住林姓230户1000多人,明嘉靖四十年从福建上杭迁来,地较干旱,旧有民谣传颂:“有女莫嫁黄机塘,大杓滔水细杓量,三子家娘共盆水,还要留碗煮糟汤”。高峰滩引水工程到达后,因地处干渠末端,旱情仍未彻底解决。村民以农业为主。

【溪子背】 地处东石河(溪)侧,故名,村委会东北,距0.5公里,林姓,明嘉靖四十年从福建上杭迁来,已传到24—26代,100户,250多人,东石至新布公路从旁经过,交通便利,村民以农为主,利用距东石圩场较远的优势,部份村民从事种蔬菜或经营小商贩。

【窝里】 村北距村委会1.5公里,宅建山脚窝里而得名,住林姓30户100多人,祖先跟周围人一样,从福建迁来,多以种田、耕山为主。

【深坑唇】 旁有一条较大较深的山坑而得名,林姓30户120人,明末从福建迁来,以种田耕山为业。

【大水坑】 村委会西北面,距1.5公里,朱姓130户650人,约公元1650年从外地迁来(不详)今已是20代了,大水坑民国前称“大树坑”,后称大水坑,村中有新建水泥村道,交通便利,村民以种水稻花生为主。

【坑尾】 位于大水坑村的尾部而得名,村委会西北部,距1.5公里,朱姓28户100余人,祖先从外地迁来已传至20代,村民以种田为主。

【岗上】 地处村委会西北,距1.5公里,姓朱30户130多人,此处原是一个小山岗,祖先建房定居后,一直命名为岗上,村民均以种田为主。

【山下】 住宅建在村的山下而得名,村委会西北距1.5公里,住朱姓35户130人,从外地迁来已传至21代了,村民以农业为主。

【楼下】 村委会西北,距1.5公里,昔建楼于此而得名李姓,12户27人,1800年左右从外地迁来,至今已传至22代,以农业为主。

【上大营】 上、下大营是大营里的统称,原名是大仁里,1931年的国军陈济棠部的李常忠团部在这里集训,驻了大营军而得名大营里,上大营距村委会0.5公里,住林姓60户外238人,明嘉靖四十年从福建上坑迁来,已至24代,以农为业。

【下大营】 地名来历与上大营相同,处村委会周围,林姓32户167人,以农业为主,地处圩场附近,多有做小生意和卖蔬菜。

【禾坪岗】 相传旧有大禾坪而取名,地处村委会背,林姓45户216人,以农业为主,离圩场较近,多有卖小菜和小生意为业者。

【移民队】 又称戏院背,地处东石戏院背后,1964年建冷水坑水库时从冷水坑迁来多户,后由汶水村等地陆续迁来形成一个新居民点,住林、李、张等姓16户183人,以耕田和经营小生意卖小菜为业。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