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4 11:57
东美村有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迹通仙桥矗立于本村中心,辖区内有刘京吊桥、永春小水电展览馆、印尼风情园等旅游景点,环境优美,风光宜人,属我县生态旅游村之一。全村有六个村民小组,分为三个自然角落。现有418户,总人口1360人。
由于山美水库库区扩蓄、公路征地,该村现存耕地仅80多亩,是一个人均耕地非常少的村。但经过政府大力扶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设备、纺织、渔业,2012年GDP已达11.84亿元。是永春、东关镇主要经济体之一。
农业主要以芦柑、冬瓜、茶叶等种植业和水产业为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变化,破旧房屋不断翻新,规划意识不断提高,东美村98%以上迁建新居,且布局合理,整洁有序,通村道路和角落道路已基本完成硬化。
东关桥在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民间盛传此处观音十分灵验,建桥后年年香火不断,故又名通仙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复建,民国18年(1929年)里人李俊承母子重修。该桥较完整地保留宋代桥梁的建筑特点,为福建少见的长廊屋盖梁式古桥。
桥长85米,宽5米,用辉绿岩和特大木料构筑。墩呈船形,用石条逐层丁顺配搭,互相叠压而成,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承载整座桥梁,古称“睡木沉基”;墩上用巨石叠成三层支架大梁。每个桥孔都由22根长16~18米的特大杉木作梁铺设成上下两层。上以砖石砌墙,用木料做柱檩、桥板、护栏。
桥第三墩处辟一壁龛,龛额书“观自在”,供奉观世音佛像。龛下有青石雕刻的双狮戏球、荷莲花卉,雕工细腻。第二墩上设有“金坛”,供善男信女供奉香火之用,其石雕麒麟也很精致。
永春县东关镇利用东关桥、山美水库和龙门滩四级电站等水域资源,完成以东关桥为中心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并先期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印尼民俗风情园、冬瓜生态园、古民居展馆、小水电展馆等景点建设。
程控电话,用户418户,移动电话基站已投入使用。并且宽带、电脑使用人数已达到1022户。
工业开发起步较早。蔬菜总产量1130吨,山地综合开发率达90%以上,芦柑等名优水果1.38万亩,其中芦柑面积1.03万亩,产量9300吨,茶叶面积1000亩,产量102吨。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20112亩,木材蓄积量4.2万立方米。已初步形成柑桔、茶叶、用材林、畜牧等生产基地。
企业发展潜力很大,拥有国有企业12家,民营企业158家,涉及建材、陶瓷、服装、鞋业、食品加工等行业。
东关桥见证了永春“海丝”的辉煌历史。东关桥建在湖洋溪上,湖洋溪在此汇入桃溪,而桃溪为晋江上游的主要水系。北宋初年,永春知县林滂开凿桃溪水域的马甲、山门、滑石、西涵4道险滩,舟楫可出东关入南安直达泉州;明万历年间,李开芳、李开藻又组织民众疏滩南安大叻等险滩。从宋代至明清,桃溪、湖洋溪水上航运繁忙,官府文檄往来,商旅熙熙攘攘,永春、德化、大田、永安等内陆山货经此运往泉州,走上海上丝绸之路,流向世界,而沿海的海货则经此疏散,运往内地。东关桥成为福建山海互动在永春的一个枢纽,成为历史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大亮点。虽经数次疏浚,桃溪、湖洋溪的航道仍十分凶险,如吾峰镇的《桃源魁奕张氏族谱》就记载其族人张翼翔(秀才),生于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崇祯戊寅年(1638年)四月初八日往府岁试,船至东关,洪水骤至,沉船溺死”。1940年4月27日《崇道报》则报道了有船户运布匹千斤和白盐三十担,经东关马甲港时,船忽触礁下沉,白盐溶化于水中,布匹幸而捞出。
(1)自驾游线路:从永春县城往东关镇方向行驶,直达东关桥景区
(2)公交线路:从永春县城可以乘坐6路公交车直达东关桥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