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10:02
秦代,属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闽越国冶都。
始元二年(前85年),属闽越故地冶县。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称侯官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县东部置原丰县,境内属原丰县。
隋代,原丰县改称闽县,自此至清末,境内均属闽县。
民国二年(1913年),属闽侯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福州城区设24个镇,境内属大根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林森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撤镇设区,境内属福州市大根区公所。
1950年8月,境内设东街、光复居民委员会,隶属大根区公所。
1955年5月,成立东街街道,辖光复、东街2个居民委员会,隶属大根区。
1956年5月,大根区并入鼓楼区,隶属鼓楼区。
1960年2月,改制为东街公社。
1963年4月,恢复街道名称。
1968年,改称东方红街道。
1978年,更名东街街道。
1980年,复称东街街道。
2011年末,东街街道辖军门、大根、竹林境、津泰、旗汛口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115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东街街道下辖4个社区:军门社区、大根社区、竹林境社区、旗讯口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鼓楼区石井巷72号。
东街街道地处鼓楼区中心,东与温泉街道交界,南隔安泰河与安泰街道接壤,西邻南街街道,北与鼓东街道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1千米,总面积0.86平方千米。
2011年末,东街街道辖区户籍人口33086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5767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辖区总人口32438人,其中男性15416人,占47.5%;女性17022人,占52.5%;14岁以下4032人,占12.4%;15~64岁24506人,占75.6%;65岁以上3900人,占12.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2226人,占99.3%;有满、回、畲、瑶等17个少数民族,共212人,占0.7%。人口出生率8.1‰,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0.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7718.6人。
2011年,东街街道财政总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44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增值税1.39亿元,比上年减少44.3%;企业所得税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2%。人均财政收入9973元,比上年增长18.2%。
2011年,东街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实现工业增加值0.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职工7796人。
2011年末,东街街道有商贸网点约950个,职工约19000人。限额以上商业企业39家,职工约12480人;服务业企业7家,职工约280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出口总额12.7亿美元。
2011年末,东街街道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117人,专任教师83人;小学4所,在校生8040人,专任教师282人;初中1所,在校生85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末,东街街道有街道文化站1个,社区文化中心1处;社区广播站3个;电影院2座,座位1786个,每万人509个,年放映1.08万场,观众达162万人次;省少儿图书馆1个,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藏书100万册;社区图书室4个,藏书0.6万册。
2011年末,东街街道有体育场地6处,体育补团7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6人。100%的城市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
2011年末,东街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所(综合医院)、疾病控制中心1个、中医外科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病床180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1.29张,专业卫生人员2027人,其中执业医师683人,执业助理医师107人,注册护士92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8人、执业(助理)医师20人、注册护士26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59万人次,住院手术1.5万人次,出院病人5万人次重点医院有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疾控中心、福州萧治安中医外科医院。
2011年,东街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41户,人数57人,支出19.99万元,比上年增长2.9%,月人均313元,比上年增长38.5%。城市医疗救助106人次。国家优抚、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5人,支出13.49万元;社区服务设施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45张。新增就业人员246人,有8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闲难人员再就业4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9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567人,参保率100%。
东街街道地名因辖区主干道东街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