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渠

更新时间:2023-08-23 17:08

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工程,自都江堰府河引水自流灌溉成都市区东、新都区南、龙泉驿区北、毗河以南至龙泉山西麓丘陵地带,包括龙泉驿区平坝丘陵,并提水灌溉部分深丘山区农田。

规模体量

1951年春,川西水利局规划自郫县安靖乡(原名两路口)府河左岸引水穿凤凰山北,沿岷沱两江分水岭南入龙泉驿区,分灌龙泉山东面西江河流域及西面芦溪河流域,再开凿隧洞穿过龙泉山,灌溉沱江以西丘陵地区,是省内一项大型引水工程。

建设历程

该工程于1956年3月动工。总干渠自镇沙桥至南北闸长11公里,引水流量每秒10立方米;北干渠35.9公里;4月8日正式通水,当年实灌成都市郊、新都区木兰、泰兴两乡及金堂部分农田共9万余亩,为第一期工程,其中北干渠北支一入龙泉驿区西河镇(当时为华阳县西河乡),控灌区境耕地1689亩。

1956年10月开工的第二期工程,主要灌溉今龙泉驿区耕地,包括原华阳县石灵、西河、洪河、大面乡及原简阳县龙泉和洛带区所属龙泉山前坝丘各乡,总计33.6万亩,规划设计总引水流量每秒40立方米。引水口改在两路口府河左岸,兴建永久性进水闸,两路口至镇沙桥一段长4公里,利用原凤凰河道扩建,镇沙桥至南北闸一段长11公里扩建,总干渠共长15公里。南北闸以下兴建南干渠,总长38公里。至今双流县新店子(今老南干渠里程桩11+000)湃入芦溪河,于麻石桥闸(今总干里程39+253)东分东干渠,长53.6公里。第二期工程于1957年4月完工,4月28日正式通水受益。

1958年2月~3月东山灌溉第三期工程施工完成,延长南干渠(今新南干渠)46.2公里,至仁寿县红光村入府河,灌区全部在今双流县境。

1959年12月第四期工程动工,由南干渠团结闸(今总干41+953)向南开渠跨芦溪河,至龙泉驿区南境龙泉山麓罗家河坝,再沿龙泉山西麓延伸,经仁寿西折入彭山、眉山至土地场,其下支尾水至青神入岷江。因三年经济困难,开工未及一季,至1960年春下马,1965年12月起续建。

1966年更名为东风渠,沿用至今。团结闸以南新渠名新南干渠,团结闸以西原南干渠更名为老南干渠,团结闸以北至南一段原南干渠更名总干渠。

1970年起,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引蓄东风渠水控灌126万亩。简阳县于罗家河坝分水穿长6274米的龙泉山隧洞,入三岔、石盘等大中水库囤蓄,控灌120万亩。是为东风渠五六期工程。至此,龙泉驿南罗家河坝以南控灌面积增加倒300万亩左右,原建总干及南干渠输水流量每秒40~20立方米已不能满足要求。总干渠再一次由团结闸向南延伸至罗家河坝,罗家河坝建闸下分龙泉山分水干渠及新南干渠。总干渠由郫县安靖乡至龙泉驿罗家河坝总长54.3公里,其中龙泉驿区境长30.7公里。

1971年9月四川省水利局提出扩建总干渠方案:东风渠进口至南北闸长15公里输水能力由原每秒40立方米扩大到每秒80立方米;南北闸至麻石桥24.3公里由原每秒30立方米扩大到每秒70立方米。麻石桥至罗家河坝长15公里,由原每秒22立方米扩大到每秒60立方米。随即组织实施。1983年实测龙泉驿区境东风渠总干渠实际过水最大流量为每秒64立方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