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6 21:47

丞(拼音:chéng、zhěng),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丞”是“拯”的古字,其字形像人用双手把陷入陷阱的人拉上来。“丞”本意即为拯救,读zhěng。由拯救引申,“丞”可表示帮助、辅佐。又由辅佐引申指辅助的官吏,这是“丞”字后来的含义。读chéng。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长官的辅助官员多称“丞”,秦始置,他们一般是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

字源解说

会意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字形上部为两只手,下部像一个人掉入了陷阱,整个字像一个人用双手把落入陷阱的人救上来(图1)。“丞”的本义就是拯救,是“拯”的古字。战国文字中,上部拯救的两只手位移到了跪坐的人形两侧。人的腿部与坎井相连,有些像隶书的“山”形(图2)。但秦简(图6)、汉印(图3)中,“凵”形依旧与“山”有别。在汉代文字中,“丞”的下部有的讹与“山”相近(图7、8)。《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认为丞字下部为山,“山”有向上奉承之意。隶书阶段,“凵”简化为一横,下部依旧与“山”有别(图5)。“丞”在秦汉是个常用字,多用为职官。“拯救”之“拯”,《说文》作“抍”,段玉裁改为“拯”,甚有见地。

从“丞”本义“拯救”引申出“帮助”“辅佐”的意义。故辅佐帝王治国的最高官职称为“丞相”。另外,古代辅佐正官的副官也可以叫做“丞”。

详细解释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𠬞部】署陵切(chéng)

翊①也。从廾从卩从山②。山高,奉承之义③。【译:丞,辅佐。由廾、由卩、由山会意。山高,有向上奉承的意思。】

说文解字注

“翊也”注:翊当作翼,俗书以翊为翼,翼犹辅也。哀十八年《左传》曰:使帅师而行。请承。杜曰:承,佐也。承者丞之假借。文王世子引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百官公卿表丞相。应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按汉凡官多有丞者皆以辅之。

“从廾;从卩;从山”注:四字当作从?二字。山部曰。?、高山之节。

“山高”注:逗。山高谓?也。

“奉承之义”注:义当作意。字之误也。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丞承叠韵。署陵切,六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部】 丞;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5

《广韵》署陵切。《集韵》《韵会》辰陵切。《正韵》时征切,并音承。《玉篇》:继也。《广韵》:佐也。《正韵》:副贰也。《礼·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

又《战国策》: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

又《前汉·百官表》: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注:应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又《前汉·淳于长传》: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

又《宋史·天文志》:紫微垣西蕃七星,第七星为上丞。东蕃八星,第八星为少丞。

又与承通。《史记·张汤传》:于是丞上指。今本或作承。

又《广韵》常证切,承去声。县名。在沂州,匡衡所居。

又《韵补》叶之郢切。与拯通。扬雄《羽猎赋》:丞民于丰桑

广韵

署陵切,平蒸常 ‖ 丞声蒸部

佐也。翊也。《物理论》曰:“髙祖定天下,置丞相以统文德,立大司马以整武事,为二府也。”

常证切,去证常 ‖ 丞声蒸部

县名,在沂州。匡衡所居。常证切。又音承。一。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