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苍山

更新时间:2022-11-10 18:22

严苍山(1898~1968)名云,浙江宁海人。家学渊源,幼受庭训,从祖父志韶学习中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主持上海四明医院医务,开展急性热病中医住院治疗。民国16年(1927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在该院执教。民国20年被聘为中国国医馆发起人。抗日战争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医疗工作。曾受左翼作家柔石延请为鲁迅治病。解放后,组织卢湾区第二联合诊所,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上海中医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当选为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人物简介

严苍山(1898~1968)

稍长从严志韶公读岐黄书,聪颖强记,祖、父辈俱寄以厚望,令只身僦居深山古庙间,静心诵习《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经典。夙兴夜寐,朝夕不辍,凡三载后返里,由此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旋来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获亲炙于丁甘仁先生,与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诸公为同窗知己。20年代,中医事业处于风雨飘摇中,严氏为拯救祖国医学,自1927年起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王一仁筚路蓝缕,创建中国医学院,从事中医教育事业;后又执教鞭于新中国医学院,桃李遍大江南北。20年代末,主持前四明医院工作。建国初期,受聘于北京中医研究院,后因故未赴职。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任上海中医学会常委兼秘书组长,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

严氏熟谙《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古典医学文献,擅治急症、重症,于急性外感温热病尤所专长,所创疫痉(脑膜炎)“三护一防”(护脑、护津、护肠、早防)防治法,颇具疗效。对内伤杂病以调理为主,常用北沙参,时有“严北沙”之称。自拟新方治疗慢性肝病慢性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有独到之处。著有《疫痉家庭自疗集》、《汤头歌诀续集》等,遗有《严苍山先生医案》稿。卢湾区卫生局收集整理其事迹及遗作,出版有《苍山劫》一书。

行医成就

严氏深邃于词章,尤精书画。诗文医作不少,惜后大抵散佚。今存有《疫痉治疗集》《汤头歌诀续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等医著。

世代从医

严苍山(1898~1968年),字云,浙江宁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医学世家,其祖父为乡里文人名士、父亲为当地名医。青少年时代秉承父命,在家乡独处深山古庙苦修3年,研读四书五经,诗文韵律,深究《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书籍的奥秘,为其从事医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和医学基础。之后又感宁海地辟,难以深造,故于1924年,他26岁时又到上海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承名医丁甘仁先生,博览群书,通达大雅,3年毕业后,于1926年任上海四明医院(今曙光医院前身)中医师,次年(1927年)和秦伯未、章次公、许半龙、王一仁等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1930年,于上海法租界蒲柏路(今太仓路)其寓所设“严苍山家庭医药顾问社”。他治学严谨,颇具卓识,并一再强调,作为医家必须兼取百家,广搜博采、开拓视野,而不可仅宥于清代医学,把学术局限于一个狭隘的框架里面。如《内》《难》《伤寒》为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基础,学习这些著作须终身寝馈其中。他对经典中许多奥义,认为必须要经过反复沉潜涵泳,加以实践,方能彻悟。他认为如果对经典著作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无异于把珍贵的财宝随手抛弃,十分可惜。

严苍山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他以医疗为职业,对医术精益求精,主张业医者必须革故鼎新。他认为国医学术数十年来之所以延绵不替,而不像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已大抵消亡,即使近数百年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仍然替代不了中医治病,关键一点在于它始终富于时代的生命力。他认为重视治学,是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术未来的命运,或繁荣、振兴;或衰落、式微的关键。故他一生孜孜不倦于临床,不断探索积累,学验俱丰,形成了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得病家的称颂,享有盛誉,病家送其“妙手回春”匾额,不胜其数。

学术观点

兼取百家,革故鼎新

严氏主张业医者须兼取百家,革故鼎新。严氏认为中医学术数千 年来之所以延绵勿替,而不像其他文明古国的传统医学已大抵消亡,即使近数百年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仍然替代不了中医治病,关键一点在于它始终富于时代的生命力。重视治学,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术未来的命运,或繁荣、振兴,或衰落、式微,全在于斯。严氏为此一再强调须兼取百家,推陈致新。

汲祖国古代医学之精华

严氏认为兼取百家,即是要求广搜博采、开拓视野,而不是仅仅按照清代沿袭下来的医学模式,把学术局限在一个狭隘的框架里面。如《内经》《难经》《伤寒》为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学习这些著作须终身寝馈其中,如孙思邈所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因为经典中许多奥义,往往要经过反复沉潜涵泳,加以实践,方能彻悟。举例来说,《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一段话初学者是很难真正的理解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体会到不少下利病的症结是由于宿垢未除,这是运用常用法如消导、健脾、温涩等无效的原因。肠腑以通为贵,故宜承气法以铲除病根。后世名家许叔微、孙一奎等对此都有深切体会,严氏认为如果对经典著作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无异于把珍贵的财宝随手抛弃,十分可惜。

严氏认为魏晋以来,中医学有很大发展,特别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晚近医界有一种庸俗化、简单化的认识,把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桎梏在金元明清诸子间,置宋前医学精华于不顾,这是黄钟毁弃,令人生憾。严氏经常告诫说,唐宋医学朴质尚实,方多法众,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主要对象,金元以还诸子学术,以及后世大量所谓“秘方”,大抵亦渊源于此。唐以前数以百计的方书皆亡佚不传,所幸不少精华由《千金》《外台》保存了下来,《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则溶化了这此精华,又加以铺衍。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四部医学巨著,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的大体梗概,与金元后诸子学术相较,则有整体与局部、浩瀚汪洋与涓涓细流之别。严氏强调治学上是不能舍本逐末的。

当然,严氏认为金元后诸名家亦有卓著成就,如刘完素主火,张洁古主脏腑,张子和主祛邪,朱丹溪主滋阴降火,张景岳、赵献可主温补,叶、薛、吴、王阐发温证论治,吴师机主外治法,王清任主瘀血,唐宗海主血证等等,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医学理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先师主张兼通百家,即包括融通这些学术精神,问题在于:①学习金元后诸家,不可陷于门户之见而一味盲从,须沉得下,跳得出,能根据实际病情随我所用。②须注意诸家除主要成就外,还有不少学术特点,如丹溪除滋阴降火外,杂病论治亦多发挥;子和除攻邪外,食养更为擅长。因此切忌简单化地评估名家学术经验。

敢于创新

医学要推陈出新

严苍山医师临证治病,奄有众长,同时主张医学一定要推陈出新,跟随时代,多创治法,以应病变。他学富思深,在中医临床数十年中,擅长诊治重症、急症,对疑难病证常能出奇制胜。在杂病治疗中,既服膺于丹溪的养阴论,又通达于景岳的调治阴阳法则,临床上不仅善用养阴之品,也不避温热燥药。擅长以鹿茸羚羊同用,肉桂与黄柏共伍等,制方细心大胆,灵活奇特,他认为疾病复杂多变,处方用药也应随机变化,不嫌“杂”“乱”,但必须“杂”而有法,“乱”中有序,故每奏效独捷。严医师在重视调养正气的同时,不废攻邪,善于把扶正达邪与祛邪安正两种学术思想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于杂病的治疗。

独到的学术见解

严苍山医师在治疗温病方面,既有丰富经验,又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根叶相连,不可分割。他一破前人之说,对汗、清、下治温三大法则有独到的用法;同时根据温病的变化规律,提出温病的“三护”法则,防病于未然。汗法、清法、下法,严医师归结为治温病的三大基本方法,无汗则发,有汗则清,腑结则下,三者不可偏废。“三护”即为护、护津与护肠。治温以“三护”为主,犹如兵家之先发制敌,不使内邪有入传之机,确为严医师卓有成效之创见。对于前人叶天士创卫、气、营、血的温病学说,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之言,严医师固颇为折服,然他又不宥于陈说,结合他多年来在治疗瘟疫急重病症的经验,提出了“在卫须顾清气,在气应兼凉血,杜其传变为上工”,突破了叶天士的陈式,发展了温病的治疗大法。由此可见严医师敢于创新之一斑。

治疗脑瘤

在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上海“流脑”猖獗,死者枕藉,西医束手无策,严苍山医师在四明医院工作,对该病的中医机理证治展开积极研究。由于此病以发热和角弓反张为特点,属古“痉”病范畴,又病变多见沿门阖户相互传染,即称疫病,故严医师正其病名曰“疫痉”。他制订了许多新方,有透邪清热为主,或以平肝熄风、育阴柔肝等等,都是按“疫痉”病情实际变化制订的,疗效卓著,挽回了许多危重病例,名声大振。

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严苍山医师自1924年起从事中医工作,积有近50年的临床经验,为医学宝库作出了不可多得的一份贡献。1928年编著《疫痉家庭自疗集》和《续编古今要方94首》,1956年12月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修改注释和出版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编纂的《汤头歌诀正续集》,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中医书籍,印数达80万册。1965年根据当时临床实际,又编辑整理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为此,他埋头写作常常工作至深夜,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论文:治低热不清案二则、纪念丁甘仁夫子等

热心公益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严苍山医师虽身居上海,但始终关心桑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在抗战期间,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的医疗工作。1932年宁海流行痢疾,严医师知道后,便自费购置一批“痢疾散”、“十滴水”捐赠宁海乡民。在抗日战争前,他又组织“宁海旅沪同乡会”,任理事长。通过“宁海旅沪同乡会”,组织护贫济急捐款活动,救济家乡灾民;为来沪同乡介绍工作:“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一批在沪失业的宁海籍难民无法生存,便组织、联系木船协助回乡;并帮助将亡故同乡的棺木运回故里等。

积极参加社会群防群治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政策使他和广大中医工作者获得了新生,他深感中医犹如枯木逢春,祖国医学从此将发扬光大。上海一解放,他就参加了普种牛痘工作,造福百姓。1953年,他又主动放弃私人开业,组织联合诊所,并积极参加社会群防群治活动,1958年至1959年麻疹流行期间,他不辞辛劳,挨家挨户上门替对象儿童点雷击散,许多三层暗阁有他的足迹。他医德高尚,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凡病家有请出诊,他总是每请必到,许多重笃病人,已为他人弃治,经他殚思竭虑,精心治疗而转危为安的屡见不鲜。他经常告诫学生:“天下无不可治之疾,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医生的责任没有尽到。”

品德高尚

严苍山医师一生为人正直,痛恶国民党政府腐败残忍,他同情民主进步人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给予帮助。如革命烈士柔右(赵平复)与严医师是少年密友。1928年5月柔石因宁海中学进行大搜捕,只身来沪避难,即在严医师家暂住。在暂住的2个多月里,柔石完成了20多万字《旧时代之死》一书。柔石与严医师曾一起前往景云里23号拜访了鲁迅先生,以后柔石还经常小住严医师家,与鲁迅先生接触。1931年初柔石不幸被捕,严医生得知后,曾想通过关系营救,未成。后得知柔石牺牲的消息后,严苍山深感悲痛,说:柔石是很有骨气的青年人。解放后,严苍山医师把冒险保存柔石的唯一遗像捐献给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现保存在宁海柔石纪念馆内。严医师生前曾有一首深情回忆柔石的诗词:“创作初看三姐妹,青年文艺有金声。突然被逮牺牲后,解放方传烈士名。”王育和(浙江省原政协主席王嘉祥的哥哥)是解放前宁海中学校长,宁海中学当时是进步学校,严苍山医师的第二个儿子严世菁和一些同学蒋通洲、华宣圭、龚以初、钱之达等受王育和的影响,到上海后均参加了进步组织。经王育和介绍,他们中一些人有时还住在严苍山医师家。又如夏贞淑是原上海国强小学教师,解放前参加进步组织,在1948年国民党大搜捕时,严苍山医师为掩护夏贞淑,让她住在自己家中躲避。解放前夕,夏贞淑、严世菁为迎接解放,把十几捆红绿标语纸藏在严医师家中的阁楼上。1929年国民党卫生部抹煞几千年祖国医学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竟提出了取缔中医的三项决议:1、中医一次登记为限,以后不再登记;2、取缔中医学校之设置;3、取缔中医书籍报刊之出版。妄图以此来废止中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中医界的群情激愤,严医生与中医同道奋起抗争,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公开取缔中医的三项决议。

擅诗书画

严苍山医师作为一代名医,禀性儒雅,又擅诗文,精书法,能绘画。

爱好诗文

他历来认为医者涉猎宜广,最好通些琴、棋、书、画,可以提高修养,从中获得悟性,对做学问大有帮助。青年时期曾跟随清代翰林章一山先生,在诗、书方面深受其薰陶。与医界同道秦伯末、章次公、程门雪等常赋诗联句,相互赠送唱和。书法精研孙过庭的《书谱》,一向为医界所称道。这与章一山老师的培育是分不开的。他还擅长画花卉,与著名艺术家王个、唐云、应野平等过从甚密。与中国画坛泰斗、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情同手足,他每来上海,必到严家下榻,常常长夜叙话,终生酬为知己。“文革”初期,(1968年春)潘天寿在浙江美院被审查时,严苍山悬念不释,写下了《阿寿二首》以寄心志,其中一首云:“艺坛名宿令人钦,风大树高易受惊。旭日高悬云影遁,还君清白勿忧心。”此诗既反映了与老友的诚挚情谊,又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充满信心的坦荡胸怀。

书法造诣极高

诗文之外,严苍山医师在书法艺术方面造诣精深,他的书法在飘逸中见沉著,婀娜中显刚健,无论寻常药方小字,或悬肘擘窠榜书,皆能隽永洒脱,别具韵致。他幼年时曾用功临摹《芥子园画谱》,于梅、兰、竹、菊颇具功力,平时作画不多,然兴至下笔,清劲傲岸,神趣过人,毫不逊色于专家笔墨,常得到潘天寿、王个、唐云等名家的好评,这对于一个从事专业医学的人来说,是何等难能可贵啊,可就是这样一个颇有才华,造诣深谙的老中医严苍山,在“文革”中,备受迫害,被非法隔离审查,备受折磨。1968年4月14日含恨逝世,终年70岁。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8月19日由上海市卢湾区卫生局和上海市中医医院联合召开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严苍山老中医,生前是济南路地段医院老中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历任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