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14:10
严绍璗(1940年9月—2022年8月6日),比较文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中国日本学家,生前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1940年9月,严绍璗出生于上海市。
1959年,毕业于上海复兴中学,同年秋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
1964年7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80年,任北京大学讲师。
1985年,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199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2022年8月6日12点零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8月20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昌平殡仪馆举行。
严绍璗在原典实证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理解东亚文化的“变异体”理论,以此开创“文化与文学的发生学”研究。由对象国的“汉学”和“中国学”的研究达于对象国本体文化与本体文学的研究,最终进入“跨文化”研究的学术体系,在50年的学术作业中体验和积累“多元文本细读”与“观念综合思考”互为犄角,相互透入的“新知识生产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多元文化语境”、“不正确理解的中间媒体”和“变异体生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性观念,并以“多层面原典实证方法论”作为实际操作手段,组合成一个“自我学术理念系统”,被称之为“文学的发生学”。
严绍璗的学术研究包括两大体系——以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和以日本中国学为中心的海外汉学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严绍璗建立了一套科学而严谨的比较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论体系,即“以原典实证为基础的文学与文化的发生学研究”。严师着力倡导的比较文学的“发生学”研究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在多层面的“文化语境”中还原文学文本;第二,深层把握文学与文化传递中的“不正确理解”的形态;第三,解析文学与文化传递过程中的“中间媒体”并揭示“文学的变异体”本质。
严绍璗不但系统地揭示了东亚文学与文化的历史联系及各自的民族特征,阐明了形成各种复杂联系的文学与文化的内在运行机制,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升,建构了关于理解文学与文化“变异体”本质并探明其生成过程及传播路径的、具有高度学理性的“发生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对东亚文学与文化的“双边关系”的研究发展到了“文化语境”的层面,把对比两种或几种文学样式之相同与相异性的肤浅研究提升到了探究异文化互融的高度,把以往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推进到了文学与文化的内部,并且打破了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研究的禁锢,以切实的探索和实践真正把比较文学做到了民族文学的研究中去,在民族文学的研究中开辟了比较文学的新天地。严绍璗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日本中国学研究和日本汉籍文献学。
严绍璗的著作有《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学研究》《日本中国学史》《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和《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等。
2007年,中华书局推出严绍璗编著的《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全三册,共著录日藏汉籍10000余条目,是世界上首部全面著录保存在日的中国古籍的大型工具书,对中、日文化研究各领域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02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严绍璗文集》五卷。
严绍璗曾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优秀成果奖,中国比较文学会首届优秀图书著作一等奖,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APPA)学术类图书金奖、改革开放30年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严绍璗培养的学生有王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晓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哲俊等。
严绍璗上课的一个特色是边破边立,不破不立,在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会批判对立面的观点。比如对当时流行的文化河东河西论、文化现代性诠释论、儒学资本主义论、日本文化中国从属论等等,先生在课堂上都有不留情面的批判。但严先生的批判的独到之处在于只批判论点。不管这些论点在当时是多么的时髦和权威,严先生从不直接说出持论者的名字,总是以“某位先生说”、“某位老先生认为”这样的话含糊带过。
严绍璗很重视社会阅历和学术积累,他要求学生在开展比较文学的研究时需要深入到对象国的文化场域中进行体会。同时他认为实证精神始终是推进思考的重要源泉。在对于学生的学术要求上,严先生是严格的、高标准的。但先生的严格并不等同于严厉或是严酷。“这个应该是怎么样的”,对于学生的教导,严老从不曾疾言厉色。即使面对学生的疏漏,他也永远用温和的表情、真切的言语去修正、去鼓励、去引导,耐心地指出问题所在和原则所依。
严绍璗同志以立学术于世界为终生之任,以推进学术进步为终生之业,以学术研究为终生之乐,在比较文学、日本学、古典文献学,以及国际汉学(中国学)诸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严绍璗教授的逝世,不但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学界的重大损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评)
严绍璗能言善辩、特会讲古,在比较文学和海外中国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评)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领域,严师(严绍璗)无疑是中国国内外同行学界认可的一位杰出学者。在中国比较文学形成独立体系的上述四个标志性方面,无一例外地都有严师的积极参与和重大贡献。严师治学,既有日本学者追索资料的细致翔实和一丝不苟,亦有中国学者对理论的宏观视阈和总体把握,另外还有其自身的坚持不懈与勤奋钻研。(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评)
严绍璗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逾半世纪,木铎金声,教泽绵长,桃李满天下,为北京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严先生重视学术传承和积累,同时强调文化研究的国际视野,这是严先生在学术上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关键。(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评)
严先生(严绍璗)虽是老师辈但待己如兄长,坦诚亲和,正直率真;严先生做学问功底深厚,舍得吃苦,花20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为日藏汉籍研究等学术大厦打下深厚地基。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学术集成都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博雅讲席教授吴志攀评)
严绍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汉学)中国学领域的拓荒者,是海外汉籍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成就了中国日本学,也厘清了日本中国学。在比较文学领域,严绍璗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首倡者和耕耘者,是比较文学发生学和文化变异学理论的奠基者和阐发者。他的发生学和变异学理论及其实践不仅对国内比较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之外相关学者,被海内外认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实绩。严绍璗的发生学理论不仅可以运用到比较文学领域,对其他学科如思想史研究、人类学研究、文化研究等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严先生谦和、洒脱、严谨,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和导师。他心系祖国和人民,是一位诚挚的爱国者。(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严绍璗先生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重量级学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不断探索,严先生以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中国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文汇报》评)
(严绍璗)先生是睿智而旷达的,他以理性直面现实的阴暗处,但并不悲观,因为他的批判性思维是与对祖国之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高校老师王生评)
2023年9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四个单位在民主楼会议厅举行“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严绍璗文集》出版座谈会”,以此纪念逝世一周年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严绍璗教授,并探讨严绍璗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