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制造

更新时间:2023-11-20 20:43

个人制造,似乎是一个有些吊诡的讲法:与机器大工业紧密相关的“制造”,与“个人”有相当的“距离”。现今的技术文化中,“制造”是大工业的专利,它是同一性、标准化的同义语,是差异性的对立面,它剥夺了人对差异的追求,由此形成的独断性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

许多人简单地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等同于制造模式的数字化。而在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另外一个核心要素是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的“个人制造”,个人制造是“一场工业革命得以发生的最后一块拼图”。

然而,“制造”本不应离“个人”如此遥远。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求知本性的外显,正是将自己或他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求知过程相结合的过程。设计、创造、制造本就是人求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求知可以使得每个人都会有从事技术活动的冲动。但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作为个体的人与“制造”之间出现一个鸿沟,导致了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在机器大工业时代,这种“求知本性的外显”成为少数人群的“技术特权”,多数人的这种需求被人类产生的技术压制。铲除这种压制,释放每个人“求知本性的外显”潜能,是当代技术发展应该追求的观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