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化

更新时间:2021-07-18 19:27

个人社会化,是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必要条件

个人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其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实践,是实现个人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三个必要条件。无论缺少哪一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和水平。

遗传因素

个人社会化的客体只能是人类生命个体。人类个体带有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为个体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上的基础,为“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

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无先天行为模式。由于人类个体缺乏本能,即无先天行为模式,从而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文化教化,来实现社会化。

第二,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5%-25%的时间依赖父母和家庭。这不仅为个体接受人类文化提供了必要时间,而且通过依赖还能使个体形成与他人和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社会联系和感情联系。

第三,遗传结构包含大量人类信息。人体的细胞中都包含有遗传基因,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正是这种信息的存在,决定了个体极易接受人类教化。

第四,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生物需求的满足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而为满足个体生物需求所必须的每一个行动同时也满足着他的情感需求,二者密切联系,成为个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遗传因素之一。如身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便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出现严重的肉体和情感问题,进而影响社会化的正常进行。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也称文化环境。它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个人社会化的环境要素是十分复杂的,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要素如何,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结果。我们常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指出了环境因素对人的重要影响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家庭。在各环境要素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因为,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家庭来进行;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第二,学校。学校教给个人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独特的组织方式帮助个人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培养组织纪律性;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和创造基础;通过筛选淘汰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

第三,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文化等条件建立起来的同伴或朋友关系,对个人社会化有着特殊的影响。在同伴群体中,社会化过程的限制和陈规最少,选择余地最大,个人是在无意中社会化,而且多按自己的兴趣社会化。同辈群体的社会化过程还带有鲜明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特征。

第四,阶级。阶级是阶级社会的重要社会化因素。阶级地位的不同,经济地位的巨大悬殊、社会等级的巨大差别,会影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物质条件的优劣、接受教育的机会、社会流动的状况、行为模式以及认识结构的心理发育等各个方面。

第五,工作单位。个人有大量时间是在工作单位度过的,因而工作单位对个人具有显著影响,也是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第六,社区。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

第七,大众传播。这是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因素。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书报、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通过这些媒介,个人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在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的学习方面开始出现“无师自通”的情况。

生活实践

生活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所谓内化,泛指把他人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加工成理性方面的知识。知识内化与积累是一个以教化和互动为前提,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实现的过程。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