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3 15:27
中亚林蛙(学名:Rana asiatica)是蛙科、林蛙属的两栖动物。头较窄扁;吻端钝尖;吻棱较明显;鼓膜圆形;犁骨齿两小团,呈卵圆形;舌卵圆形,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适中;指端钝圆;无指基下瘤或不甚明显;掌突3个,内掌突大,外掌突窄长。后肢较长;趾间蹼较发达,外侧3趾间略超过半蹼,蹼缘缺刻较浅;外侧蹠间蹼几乎达疏基部;关节下瘤小;内蹠突短小而高,无外蹠突。背部皮肤上疣粒明显,在两眼和背侧褶之间;背侧褶较宽厚;颞褶细弱;口角后的颌腺明显;体侧光滑无疣,或仅有少许痣粒。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后腹面及肛周围有小圆疣;内、外褶略显。生活时背面棕褐色、灰褐色或士黄色。腹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红色,腹后侧及股内外侧常为浅红色。
雄蛙体长54毫米,雌蛙体长53毫米左右。头较窄扁,头宽略小于头长;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颊部甚倾斜;鼻孔在吻至眼中央,眼间距小于鼻间距和上眼睑宽;鼓膜圆形,其直径约为眼径的2/3;犁骨齿两小团,呈卵圆形,位于内鼻孔前缘连线之后方;舌卵圆形,后端缺刻较深。
前肢适中,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45%左右;指端钝圆;指长顺序为3、1、4、2,第、第四指几乎等长;关节下瘤明显;无指基下瘤或不甚明显;掌突3个,内掌突大,外掌突窄长。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鼓膜或眼后角,左、右跟部相遇或略重叠;胫长小于或等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趾略扁而末段变窄,末端钝圆,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趾间蹼较发达,约为2/3蹼,外侧3趾间略超过半蹼,蹼缘缺刻较浅;外侧蹠间蹼几乎达疏基部;关节下瘤小;内蹠突短小而高,其长不及第一趾长之半,呈卵圆形,无外蹠突。
背部皮肤上疣粒明显,在两眼和背侧褶之间,有略排列成2纵行的长、短疣粒,有的在肩上背面有“八”形疣粒;背侧褶较宽厚,在颞部上方呈曲折状,然后直达胯部;颞褶细弱;口角后的颌腺明显;体侧光滑无疣,或仅有少许痣粒。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后腹面及肛周围有小圆疣;内、外褶略显。
生活时背面棕褐色、灰褐色或士黄色,从头顶至体后端有一条较基色略浅的宽脊纹,围绕浅棕色或红色疣粒的大、小深褐色或黑色班点沿脊纹两侧略排列成2纵行,其间还散有小斑点;背侧褶色浅,多为棕黄色,其外侧缘有断续深褐色或黑色线纹;体侧有少数分散的大、小深色斑点;从吻端沿吻棱下缘有深色细线纹;颞部有深色三角形斑;由颊部经眼下方至颌腺色略浅,颌腺通常乳白色或棕黄色;唇缘色稍深,有不清晰的灰褐色或灰色小斑点;四肢背面有深色横纹。腹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红色,腹后侧及股内外侧常为浅红色。液浸标本背面为灰棕色或灰褐色,深色斑点仍清晰;腹面黄白色。
雄蛙第一指上具灰色婚刺3团,基部2团大,在腹面略为分开但无明显分界;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背、腹侧均有雄性线。
中亚林蛙主要生活在山区、草原和沙漠中河谷的林区。在山区,中亚林蛙生活在沼泽地带,如坑洼地、峡谷、山谷和草地的水坑中。在低地和丘陵地区,中亚林蛙主要生活在池塘、溪流、沟渠和其他水源附近的草地和灌木丛中。这种水体通常是临时的,只有在春季洪水后才充满水。水消失后,中亚林蛙迁移到其他水体中。在干旱地区,中亚林蛙主要的栖息地是茂密的高河岸植被,上面有许多小的池塘和沼泽。
中亚林蛙的休眠期是9-11月至次年2-3月。在停滞或流动缓慢的水中,通常几十个中亚林蛙一起休眠。中亚林蛙很少在陆地上冬眠。蝌蚪吃腐殖质残渣、藻类(主要是硅藻门和蓝藻门)、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少量的小水生无脊椎动物。成蛙几乎只吃陆生节肢动物。
世界分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南部)、吉尔吉斯斯坦。
中国分布:新疆(伊犁、托克逊、焉耆、尼勒克、察布查尔、乌鲁木齐、若羌、库尔勒、特克斯、玛纳斯)。
繁殖期可能在3-4月,产卵于静水域内。4月下旬,在中国新疆伊宁市郊的一水塘中,曾见到具有后肢芽的蝌蚪。1978年3月26日,在尼勒克城郊的河岸草甸的水坑中,见到若干卵团,其中4个卵团的直径为10-12厘米,每团含卵1025-1148粒,卵粒动物极为黑褐色,植物极为灰白色或灰棕色。3月28日采到孵化出的黑色小蝌,全长约10厘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