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艺术

更新时间:2021-12-12 09:22

中亚艺术(Central Asian Art, Inner Asian Art) 世界对中亚这一广大地区之文学、表演与视觉艺术之总称。此地区包括几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国家(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阿塞拜疆、阿富汗、蒙古、尼泊尔、俄罗斯的一部分及中国等地。地形的不同使各地区孤立,与外界隔绝,因此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这些艺术通常与各地种族文化不同的人民及其宗教信仰有关。

艺术品方面

突厥游牧民族的艺术品反映出草原精神,但也和佛教传入前的西藏一样,带有黄教的神秘气息。西藏和蒙古的文学发展深受佛教的影响。西藏在7世纪时就已翻译印度佛经,但蒙古却在将近1,000年后才引入佛经,民俗文学非常稀少。西藏拥有中亚唯一的音乐曲目,并早已有宗教圣歌之类的书写乐谱。在西藏黄教的仪式以僧侣的舞蹈和戏剧表达。现在用来表达佛教教义的僧侣舞,最初用意是在抵挡恶魔和安抚保护神。至今,它仍保存向灵邀宠的作用。华丽的服装和面具象征可怕的魔鬼、骷髅、印度教师和佛教神祇中的保护神。在叙述佛教历史与民间传说的戏剧中,繁复的布景、服装和面具,以及固定的对白,都是典型表现,神话似的主题也和印度戏剧非常接近。在尼泊尔,宗教戏剧完全来自梵文戏剧。

视觉方面的分类

在视觉艺术方面,可就风格和影响力区分为三大类。8世纪时从印度传入的大乘佛经,刺激了西藏和尼泊尔的艺术;18世纪时,又由改信喇嘛教的教徒传入蒙古。对西方人而言,中亚民族共同拥有一种西徐亚-阿尔泰(Scythia-Altai)游牧式的艺术,偏好动物和狩猎的主题,这种风格之残馀有时也成为安息、土耳其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定居民族形象艺术的基础。与希腊-罗马世界、印度、伊朗和中国的接触,都在中亚艺术中留下痕迹。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大夏最显著,到了犍陀罗的贵霜风格(Kushan style)达於顶点;琐罗亚斯德教的亡命徒亦将其宗教带至波斯和粟特(Sogdiana);但回教未创前最普遍的信仰却是佛教——包括大、小乘。佛经提供了种种艺术题材,例如贝克兰(Begram)的象牙雕像、阿富汗巴米安(Bamian)悬崖面的两个大佛、及犍陀罗艺术家的浮雕。北极区的爱斯基摩人保存了以狩猎和黄教为基础的史前文化︰平脸的《欧克维克女人像》(Okvik Madonna,西元前2世纪~西元2世纪)是他们典型的海象牙雕刻艺术。分布甚广的西徐亚文化之最佳代表是前6世纪帕米尔高原的萨卡族(Saka)金饰——腰带、马具和首饰。至於从西阿尔泰山冰葬地点挖出来的金质和铜质腰带及马饰,都具有西徐亚动物主题的风格。

建筑方面

尼泊尔的佛教建筑与印度的大致雷同,但是尼泊尔印度寺庙细致的外形与栉次鳞比的倾斜屋瓦,却是印度难望其项背的。印度教的众神以繁复的雕刻表现出来,造型的丰富与变化和西藏寺庙简陋的外表形成对比。西藏的宗教建筑采用当地坚固的石材,尤以拉萨的布达拉寺为代表,寺内的华丽雕刻带有浓厚的印度和尼泊尔色彩。尼泊尔雕刻的流动线条产生的优美形式,由8~18世纪采用镀铜而更加精进。11世纪孟加拉的棕榈叶画风,至13世纪时,被更具活力与创意的尼泊尔卷轴画所取代。所有西藏艺术皆具实用目的,可由其制造精巧的仪式用金属制品与家庭用具看出。欣赏西藏艺术必须先能抓住其象征意义与哲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