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8 22:55
中国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面积占37.3%,低产田面积占41.2%。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中低产田改造好了能长期见效益。中低产田改造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分期实施,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搞好技术开发,注意远近期结合,并与区域开发、生产基本建设等紧密衔接。中低产田改造不单纯是提高当年产量,而是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特别是要进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针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综合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改造中低产田中应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素是干旱缺水(4242万hm)、耕层浅薄(2603万hm)、土壤粘重(1938万hm)、土壤酸性太强(899万hm)、土层含水量砂量太高(764 hm)土体下部含砂太高而漏水(739 hm)、涝渍(681 hm)、盐碱(624 hm)、粘盘(467 hm)、砾石含量太多(359 hm)、潜育化(296 hm)、以及风沙、白浆、砂姜、碱化、石灰板结和矿毒、污染等。
中低产田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推广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在实施中低产田的改造时,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工程改造。耕层薄,砂(粘)层出现浅的土壤,可采用淤积泥土(铺砂)、搬运黄土、深耕等措施来打破砂(粘)层或加厚耕层;对于耕层较厚,砂层出现部位较深的土壤,要勤施肥、勤灌水。
二、修筑梯田。对于在特殊自然环境作用下,导致的坡地梯改型耕地土壤侵蚀、土壤贫瘠和土壤干旱,要通过实施修筑梯田(水平梯田、隔坡梯田、缓坡梯田)为中心的田间水保工程,以增加梯田土体厚度,耕层熟化层厚度。在田埂种植草、灌,在山顶或隔坡内种植抗旱保水的树或草灌,增加植被覆盖。地面坡度较小的(5—10°)地方可修筑水平梯田,田面宽度以12—18米为宜,坎高1.6—2.2米,坎外侧边坡大于6°,斜边距离12.5—18.5米,田面侧坡2—3°。对于坡度大于10°或10—15°之间的坡地,以修筑隔坡梯田较为理想,要求平段田面宽8.5—12米,隔坡长度21—30米,平坡比1/2.5,蓄水埂高度0.25米较为适宜。而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主张退耕还林还草。
三、耕作培肥。因土壤贫瘠引起土壤干旱的瘠薄培肥型耕地要通过深耕深翻,逐渐加厚耕作层,深耕时注意保墒,选择耕翻季节,结合耙耱镇压等,深耕时还要注意水土保持,加修地埂。新修梯田及经过工程改造的土壤,也可通过深耕翻、秸秆覆盖还田,种植绿肥,加厚耕作层,改善耕层的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同时要增施有机肥,广开肥源,实行堆沤肥、秸秆肥、畜粪肥、土杂肥共用,以及粮肥轮作、粮豆轮作。通过深耕培肥,使熟化层厚度增加3—5厘米。
四、因土种植与合理施肥。加强种植制度的改革,种植耐瘠耐旱养地作物。砂土区可种植花生、马铃薯等耐砂耐瘠作物;壤土区可种植豆类、谷子、糜子、高粱等养地耐瘠作物。同时,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施用,尤其增加磷钾肥的施用。
五、实施集水补灌工程。对于季节性水源充沛而缺乏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田整治的基础上,结合地形特点,修筑旱井、旱窖、人字闸等集水工程,并配套节水补灌设施,以满足作物苗期和生长关键期对水分的要求。
六、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大力推广以蓄水、保水、调水、集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