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丽羽龙

更新时间:2024-01-23 18:04

中华丽羽龙是一种发现于中国辽宁的美颌龙类,该属下目前只有一种,即巨型中华丽羽龙。和其它体型小巧的美颌龙类不同,中华丽羽龙拥有较大的体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美颌龙类。正型标本的体长大约2.4米,另外一件归入标本的体型可能更大,并有证据显示这种大型美颌龙类会捕杀驰龙类。

命名由来

中华丽羽龙的属名意为来自中国的美丽羽毛。种名则是强调它的体型巨大。中华丽羽龙目前是最大的美颌龙类物种。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中华丽羽龙目前一共报道了两件标本。

正型标本:JMP-V-05-8-01是一件接近完整的标本,估计体长为2.4米左右。

中华丽羽龙可以依据以下鉴定特征组合与其它兽脚类恐龙区分:中华丽羽龙是体型最大的美颌龙类。尾部一共有49节尾椎。中华丽羽龙拥有修长的手部,完全伸展后长度接近肱骨和桡骨的长度总和。手部第一指和第二指的爪非常巨大,且长度差不多。第一掌骨近端的内外侧向宽度比较小。尺骨的鹰嘴突退化。与华夏颌龙的区别包括:体型比华夏颌龙大很多。前颌骨的上颌骨突非常长。尺骨相对较长(中华丽羽龙的肱骨与尺骨的长度比是1.14,而华夏颌龙的是1.6)。肠骨的前髋臼突的前腹侧缘向下明显的弯曲。坐骨远端没有愈合。

归入标本:CAGS-IG-T1是一件部分关联的标本,缺少颈椎,背椎和尾椎,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前后肢的近端骨骼。这件标本的头骨比正型标本的头骨大10%。

系统发育位置

目前基于大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都支持中华丽羽龙属于虚骨龙类,手盗龙形类,美颌龙类,如菲利.森特2012年的基于简约法的分析,迈克尔.李等人2014年的贝叶斯末端定年分析和布鲁萨特等人2014年的基于简约法的分析。但是美颌龙类内部的拓扑结构通常非常差。在本词条中给出菲利.森特2012年的系统发育框架,在这项研究中,中华丽羽龙和华夏颌龙构成了姐妹群。

羽毛分布

绒毛状的羽毛印痕在头骨后半部分,颈部,背部,腰带,尾巴两侧和附肢的一些位置都有分布。这些绒毛状羽毛的结构都非常简单,并且相互之间呈半关联的状态,与同属于美颌龙类的中华龙鸟,属于镰刀龙类的北票龙和属于暴龙类的帝龙的绒毛状羽毛类似。身体不同位置的绒毛状羽毛长度也不尽相同。最长的羽毛长度在10厘米以上,位于腰带,尾巴的基部,股骨的背面。跖骨附近似乎也有类似的绒毛状羽毛附着,虽然长度不及足羽龙和小盗龙的跖骨羽的长度,但是这至少说明跖骨羽出现的时间可能比原先想象的更早,同时这一特征可能在不同类群里多次起源过。

食性

大部分美颌龙类是体型娇小的捕食者,可能以小型的有鳞类和昆虫为食。然而,中华丽羽龙是个例外。在中华丽羽龙的归入标本的体内保存有一些小的零散的骨头,包括叉骨,左右肩胛乌喙骨,右侧肱骨,两侧桡骨,一个第二掌骨,几节手部的指节骨,腰带骨骼,一节脚部的趾节骨和一段股骨的碎片。经鉴定认为这些散骨属于2只孔子鸟。除此之外,还有两块更大更粗壮的乌喙骨,经鉴定认为属于鹦鹉嘴龙和越龙。对于正型标本的重新检查发现其内部保存了一件驰龙类的后肢骨骼。这些遗骸说明中华丽羽龙具有非常广的食谱,并且有能力捕杀较大型的猎物。在同一个体的腹腔内发现两只孔子鸟的标本说明这些猎物是被快速杀死吞下的,而不是间隔很长时间的食腐行为。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这两只孔子鸟的骨骼受胃酸腐蚀的程度相差不多,进一步支持这两只孔子鸟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点被吞下去的。对于无法飞行的陆地捕食者而言,捕食会飞的动物是非常耗费体力的。这一现象也间接说明中华丽羽龙是一种积极的捕食者,可能具有较高的代谢速率。

除此之外中华丽羽龙的正型标本的腹腔的位置还发现了4块不规则的石头,研究者认为这是胃石。但是归入标本没有发现类似的胃容物,因此认为正型标本腹腔里的石头可能是偶然保存进去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