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5 14:32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庄重的国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这枚新中国第一大印为方形圆柄, 印面边长9、章体厚2.5、柄长10.9厘米,铜胎铸字。整体造型有气势,15个字的宋体印文搭配对称、严谨,印痕字迹隽秀清晰、美观大气。
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国家政权”。中央人民政府印是国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印公文的凭证信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成立后,周恩来就委托陈叔通邀请治印名家为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和下属机构治印,实际上副秘书长齐燕铭主抓了国印等的筹划和研制工作。9月27日后,国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文正式确定。10月27日,政府印铸问题最后讨论稿上交,经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批后,国印即交付刊铸,31日上午九时镌刻完成上交并被使用。
新中国的开国大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与金铸玉制、炫耀家天下威权的封建王朝的传国玉玺相比,这方材质普通的印章彰显了共和国权力归于人民的现代国家信念,它庄重而神圣。
张樾丞,名福荫,以字行,河北新河县南小寨村人。1883年12月13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村中读过几年私塾,略通文墨。1961年1月15日,张樾丞以78高龄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张樾丞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一家图章墨盒店“同古堂”,名闻遐迩,京津地区的名人都以能拥有张氏刻印为荣。北京大学授学位用的章、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上面的“中央银行总裁印鉴”,均为张樾丞所刻。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集体元首制,即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国家政权”。刻制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印是筹建新中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设计、锲刻国印的工作最后交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张樾丞。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期间,筹备会副秘书长齐燕铭拜会了张樾丞。之后,张忙着翻阅资料,找印谱。几天后,他画出了四张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样本,送到了北京饭店。周恩来亲自策划审定,毛泽东确定了印鉴的字体。后经参加筹备会的代表们讨论、常委会最后研究确定用宋体字的印样。张樾丞知道这一消息,很是激动,说:“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真是念着老百姓的。”
两天后,国印锲刻好了。这方新中国的第一方国印是普通的铜印,印面方形,方9厘米,厚2.5厘米,圆柄长10.9厘米,比政务院、中央军委、高检、高法等印都要大。按照特殊规定,不许打样留底,而且印章的四个角都留有高台,待正式使用时磨平,即启封。国印的印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背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949年11月1日第一号”。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和下属行政机关印信全部上缴给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1959年5月,国务院秘书厅将这批政府印信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