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7 12:05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前身为湖北孝文化研究基地,是湖北工程学院直属的跨学科、综合性、实体性、开放式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
中心下设办公室和孝文化历史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室、孝文化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室、孝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室、孝文化与社会服务政策研究室、孝文化与生态旅游研究室、孝文化民俗与艺术研究室等六个研究室。
中心还成立了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孝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核心,是最辉煌灿烂的组成部分之一,新时代的文化大省和文化强市建设需要大力发掘和弘扬中华孝文化,中华孝文化研究是一个生生不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长远学术事业,在中华孝文化研究中承担了光荣的领军使命。
为继续巩固壮大中心在四年多建设中业已形成的优势,大力加强在前期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夯实中心的学术基础,持续提升中心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进一步打造中心的学术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争取尽快把中心建设为湖北省一流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乃至全国中华孝文化研究的中心,并奋勇而上,在新一轮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走在前列,根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以及在预评审、立项评审等历次检查中省厅领导、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制订如下三年建设发展规划。
一、基地建设目标
1.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建设成为孝文化研究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3.建设成为孝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基地和信息资料中心。
4.建设成为孝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库”和政府在孝文化建设决策时的咨询服务基地。
为达到以上目标,确立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题,服务孝感市“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需要,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湖北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充分发挥我校的区位、学科、人才队伍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孝文化研究,发掘孝文化的内涵,打造孝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我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二、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一是调整和优化在中心建设中起指导作用的学术委员会专家队伍。
二是构建在基地建设中起中坚、领军作用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努力造就多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三是进一步动员本校学者投身孝文化研究,构建在基地建设中起基础、支撑作用的本校专职研究人员队伍。
四是进一步团结校内外和国内外科研人员,增强中心凝聚力,构建在基地建设中起外围力量作用的兼职研究人员队伍。
与此同时,积极支持与中心相关的各专业的学科建设,在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级学科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黾勉有为,全力以赴,进一步强化中心对一级学科乃至将来硕士学位点建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对对四个研究方向挂靠的五个院系的方面军作用,并积极探索有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路径,对全校的学科建设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的主要方向、重点内容和主要形式
(一)在“孝文化传统及转化研究”方向,组织开展“孝文化发展历史”、“孝文化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研究”等重点、重大项目和有关分体研究项目。
(二)在“孝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方向,组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与孝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中的孝文化”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等系列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有关个案研究项目。
(三)在“孝德教育研究”方向,组织开展“孝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孝文化在服刑人员、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改造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与实践模式”、“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性和应用相紧密结合的研究。
(四)在“孝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向,从孝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看,着重研究“孝民俗文化产业化、孝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孝文化产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孝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孝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从孝文化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影响看,侧重探讨“孝文化在培育理性和谐精神、建设‘精神家园’方面的凝聚纽带作用、孝文化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如何发挥‘润滑剂’、‘减压阀’功能、孝文化对民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保障与提升、孝文化与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关系”等理论学术性和政策应用性问题研究。
(五)研究形式一般主要分为“一般课题”、“重点课题”两类。
四、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目标任务:
第一,项目目标总数:三年内争取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上获得新的重大进展,力争1-2个国家级项目,35个以上省部级项目。
第二,基地重点项目的年度安排:在“孝文化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中的孝文化”、“孝文化在服刑人员、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改造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与实践模式”、“孝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孝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等方面,第一年(2012)启动五个项目,在2年内全部完成,其中重点是《中华孝文化史》;“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和“孝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以及“孝文化在培育理性和谐精神、建设‘精神家园’方面的凝聚纽带作用、孝文化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如何发挥‘润滑剂’、‘减压阀’功能、孝文化对民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保障与提升、孝文化与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关系”等方面的其他多个项目,第二年(2013)启动,并在2年内全部完成。
第三,专著、古籍整理著作和高级别论文的出版和发表指标:以出版《中华孝文化概论》、《中华孝文化史》为平台,在权威出版社或其它有影响的出版社推出10部左右学术专著。
第四,科研获奖指标:积极争取三年内科研获奖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不少于2项,厅市级奖项不少于15项。
第五,三年内整理出版《中华孝文化研究》不少于三期,每期20篇左右高水平论文及学术前沿介绍,进一步提升本中心的信息资料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的影响,继续编辑出版学报“孝文化研究”专栏和校报“孝文化研究”专版,不断推出孝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主要措施:
第一,整合学术力量。在构建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课题招标,创建资助校内外、国内外学者孝文化研究专著出版机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与校外、省外甚至境外研究力量的整合,促进孝文化研究力量的跨区域合作,从而把中心办成真正全国的孝文化研究中心,办成整个国内外学术界的孝文化成果诞生平台。
第二,严把学术环节。以本规划为目标,组织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带头人讨论、拟订孝文化研究课题指南,以项目形式面向校内乃至海内外学术界公开招标;邀请省社院专家和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各项目的前期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成果进行层层把关,力促学术创新,杜绝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
第三,开展学术交流。围绕本规划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针对当前我省我市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和孝文化研究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积极组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三年内举办1次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同时支持中心研究人员外出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积极赴省内外同类先进基地学习、取经,并请有关专家前来指导。
第四,加强资料建设。经过多年建设,中心的资料库已粗具规模,但在资料的原始性、专业性、丰富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第五,完善管理机制。管理也是生产力。在前期工作基础和借鉴相关重点基地管理办法,学校和中心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尚待完善的基地工作稳定有序进行的管理制度;随着新的建设目标和研究任务的确定,同时鉴于前期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中心将对现有的各种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讨论制订出新的各种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中心高质量运行,推出更多更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第六,汇聚各方资源,构建孝文化研究的博物平台。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社科院、专家组曾建议,中心应该像国内多所同类基地那样,建设一个孝民俗文化博物馆,以为孝文化研究提供实物支撑。
第七,落实研究经费。在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学校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的同时,继续积极争取绍兴市财政经费配套,力争把“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纳入“文化强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工程的长期资助对象,同时力争社会资金支持,以确保有充裕的研究经费来源,保障中心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实现建设目标。
孝文化传统及现代转化研究室
开展孝文化传统及其合理内核、孝文化发展历史、孝文化文献的搜集整理、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研究。
孝文学艺术研究室
开展孝文化在诗歌、戏曲、电视电影、传记小说、铭赋、祭文、对联、神话及民间音乐、美术创作、表演等文学、艺术领域的理论阐述、实践引导和教化传播的研究。
孝德教育研究室
开展孝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问题研究,探索开展孝文化在服刑人员、问题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改造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与实践模式研究,挖掘、推广孝文化的社会功能,创新社会管理。
孝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室
开展孝文化产业经济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孝文化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影响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相关地方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办公室
负责管理与协调中心日常事务;负责图书与情报资料收集、整理与信息服务;负责中心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孝文化研究》及特色专栏编辑出版。
为充分发挥中心图书资料室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作用,并逐步建成我省乃至全国中华孝文化研究的资料库和信息库,参照学院图书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中心制定孝文化研究中心图书资料管理及使用办法,并将逐步完善。
(1)中心每年适当增加图书资料经费。年度图书资料经费的预算标准及使用范围,由中心学术委员会制定。图书资料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包括不同载体的资料。
(2)资料室根据经费预算和实际情况,经调查研究后,制定具体的年度采购计划,经中心主任同意后执行。在制定年度采购计划时,应广泛征求中心科研人员的意见,充分考虑各研究方向的需要,力求做到全面、系统、实用;在具体执行采购计划时,需报中心主任批准后方可实施。
(3)采购、登记、验收三个环节应相对分开,不得相互兼任。
(4)采购人员、登记人员、验收人员按程序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办理图书登记、验收交接,及时进行图书分类、上架。转入阅览室的新购图书,在投放使用前,应公布书讯、建立图书卡片,加盖中心资料室印章,放入“新书架”,按规定投入借阅。
(5)所藏图书和合订杂志均应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上架,必要时,可做适当变通处理。下架的中外杂志,合订后应尽快上架使用,剔出的杂志和隔年报纸,按有关规定处理。
(6)资料室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心研究人员。主要服务方式是内部阅览。科研人员如因特殊需要借阅时,必须认真做好借书登记,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退还。正在登记、分编而没有投放外借的图书资料,孤本和库存本图书资料,一律不得外借。
(7)交换和赠送所得的图书资料、参加学术会议人员在会议期间用公款购置的图书资料,一律交归资料室统一使用。用科研项目费购置的图书资料,在科研项目结项后,应移交资料室。
(8)保密资料按国家规定进行管理。因科研和教学需要,可适当放宽阅览范围。
(9)资料室有义务为中心之外的研究人员提供高效优质的查询、邮借等服务。
(10)资料室工作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现代化、规范化的图书管理要求,努力管理好图书资料,为本中心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学术委员会制
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基地的研究战略和学术方向,审议由基地主任提交的研究工作计划,审议基地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计划等。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每届任期四年,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中心主任负责制
研究基地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的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全面实施省教育厅确定的研究基地的建设标准;实施学术委员会发展规划;制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负责落实;
②负责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及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
③负责向学校科研处、主管校领导及省教育厅汇报工作。
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重点研究基地由省教育厅和学校共建,以学校自建为主。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指导下,基地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基地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方式,实现研究基地的人、财、物高效配置,力争多出成果,办出特色。为了确保此运行方式充分地发挥作用,我校和研究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
实行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
坚持对外开放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放与联合的方式,将重点研究基地建成开放性的、一流的科研基地、学术交流中心、产学研培训中心及信息服务和咨询中心。其具体的措施是:
①重点研究基地的专业图书资料对校内外的研究人员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②重点研究基地网址向社会公开,科研成果定期在网上发布;
③实行流动制,对科研人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
④重点研究基地吸纳有关部门和机构的人员来基地进修,培训金融业从业人员;
⑤建立跨地区、跨院校、跨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
⑥加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组建相关的研究机构,攻克孝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⑦加强与有关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的联合,共同承担重大课题,联合攻关;
⑧举办孝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会议(全国、国际、省市级),或派科研人员参加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相关学术会 议,交流信息,扩大视野;
⑨重点研究基地的科研项目对外开放,探索成果产出和应用、推广的最佳形式;
⑩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对孝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研究。
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与实施方案
要真正将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需要有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短期建设计划,并确保遵照执行。重点如下:
①制定并完善《孝感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2012—2014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建设期每年的建设方案与详细实施计划;
②做好科研方向和科研重点的论证和引导工作,确保中心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其中,2012年5月基地学术委员会要完成科研项目指南拟定工作,并报省教育厅科技处,由省教育厅科技处向外发布;
③做好学术创新和交流平台工作。除了继续与学报一起办好孝感学院学报孝文化研究专栏,将《孝感学院学报·孝文化研究专辑》办成连续出版物,适时再创办孝文化研究专业期刊。同时组织好《孝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工作。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其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肖 波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中心下设办公室和孝文化历史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室、孝文化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室、孝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室、孝文化与社会服务政策研究室、孝文化与生态旅游研究室、孝文化民俗与艺术研究室等六个研究室。
李上文任孝感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周水涛任孝文化历史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室主任;吴贻猛任孝文化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室主任;胡金林任孝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李新安任孝文化与社会服务政策研究室主任;汪殿蓓任孝文化与生态旅游研究室主任;周平任孝文化民俗与艺术研究室主任。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孝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如下:
学术顾问:冯天瑜
主任委员:肖 波吴崇恕
副主任委员:李四芬 黄 颂覃彩芹熊平凡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罗移山倪志娟黄 颂彭必源覃彩芹鲁定元熊平凡
学术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挂靠党委宣传部,由李上文负责秘书处工作。
中心将加大孝文化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3年内,引进一批学术后劲强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以保证基地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对现有在职研究人员的培养,让在职青年骨干科研人员尽快取得博、硕士学位,保证基地的人才优势。
(1)建设一流的研究队伍,建设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结合的运行模式并形成竞争机制。具体措施包括:①实行新的管理运作机制,科研人员采取流动制,依据每年的具体科研课题确定科研人选,入选者与该基地鉴定聘任合同书,规定各方的责、权、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②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形成可进可出的弹性人才管理机制,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逐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空间,一方面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基地研究的学术合力,另一方面提倡个人奋斗,激活个人潜能发挥的内在活力;③在中心已经建立的国内学术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访问学者制度,从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尤其是省属高校有针性地吸纳和引进人才,以优厚的待遇和良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使在孝文化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人才能够进入本中心从事研究活动。
(2)统筹校内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率。为了使研究力量集中,我校将以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契机,通过校内兼职等方式,开展重大课题攻关,争出重大科研成果。
(3)建立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除了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外,我校将在已经建立的教师成绩考核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孝文化研究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量化的指标考核体系,并对中心领导和研究人员实行岗位任期评估。
(4)扩大筹资渠道。对建设目标的实现所需投入的资金,采取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中心开展社会服务创收等多种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增加资金数量,为办公条件的改善和人才待遇的提高奠定基础。
(5)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充分发挥智囊作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根据地方经济与发展需要,在中心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相互促进的科研机制,选定和设置课题研究,并将科研成果以多种方式展示给政府有关部门,为政府部门的有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以影响其政策的制定过程,提高研究基地的政策影响力。
(6)扩大对外交流,增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合作。以各种形式开展与省内外、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包括外部人才的引进,内部研究人员的派出学习进修,学术刊物发行量的扩大,网站制作及信息发布周期的缩短等,使研究中心通过保持与国内外学术界同行之间的广泛合作,达到不断提升自己研究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