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界

更新时间:2024-01-15 15:26

《中华教育界》是1912年1月,上海中华书局创办的教育月刊,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教育期刊之一,1937年8月停刊。

办刊宗旨

该刊旨在广泛探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使“教育普及于全国”、“文化深入于民间”。

栏目方向

刊载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国内外教育新闻等。刊物设有专论、译述、调查、讨论等栏目。

“专论”栏目主要刊发国人对当前教育中的问题的意见与建议的文章,讨论国内外教育与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刊发一些当时教育上有影响的文章,如舒新城的《考试与文凭》、傅葆琛的《对于中国乡村教育建设的一点意见》等。“译述”栏目刊发国人翻译欧美与日本一些教育家的文章,将国内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理念介绍给国人,拓展国人的视野,如《各教科目之主眼点》、《家政学对女子教育之关系》等译文。“调查”栏目主要刊发国外各类教育的实施状况,如《德国教育界之近情》。后来增加了些国内的学校教育调查,如《参观南通博物院》、《吴江学校参观记》等报告。“讨论”栏目主要是提供一个供教师、学生与各界人士就教育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沟通的平台,刊载一些文章讨论教学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此外,该刊还刊登一些近来教育部出台的教育政策以及最新的国外教育信息。

《中华教育界》在众多的近代教育期刊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刊物创办时间早,发行量大,刊登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文章,传播了新式的教育观,影响了一大批教师和学生。

期刊简介

之时,适值“国基方才奠定,政体突然变更”,本着“为民国服务”的宗旨,广泛探讨新兴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政策、教育设施和教学方法等。该刊前期,在内容上,形成了教育评论,教育论著,中小学教育研究,国外教育译述,国内外教育新闻等比较固定的栏目。每期还附有数帧校舍或是学生活动的彩色插页。

1937年 8月,刊物出到第二十五卷第八期时,因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而停刊。1947年 1月复刊,由《中华教育界》杂志社编辑, 舒新城任社长。此后,该刊便致力于“教育普及于全国,文化深入于民间”以及传播新的教育学说和方法,除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理论和经验外,也介绍当时苏联的先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倡科学教育、电化教育以及卫生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等。同时,对中国共产党解放区先

进的教育经验也作了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中华书局业务方向改变,该刊于1950年12月停刊。

期刊历史

芮良恭主张改良私塾

1926年10月,芮良恭在《中华教育界》发表《私塾问题》一文。

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芮良主张要从举办塾师补习学校、塾师养成所、塾师讲习会,改订课程,添置设备,巡回指导等方面入手改良私塾。

各地学生纷纷退学从军

1925年8月,据《中华教育界》统计,由于连月来全国各地爆发的罢工、罢课、罢市风潮引起各地大中学校大半停课。许多学生认为从军更有益于国家。天津、湖南、湖北等地教会学校学生和日本人在东三省所办学校的中国学生纷纷退学学生约2000余人,湖南雅礼、福湘二校学生全体退学。各地退学学生从军者甚多,甚至有的中学全班学生从军。私立大学招生时,报名者不及往年踊跃。而军校投考生增多。

小学教师生活无继

陶知行主张减少人口

1931年7月《中华教育界》刊登陶知行(署名何日平)的《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

陶知行在该文中提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主要是由于人多;科学不发达;社会不平等。减少人口是中华民族出路之一,也是中国教育的出路之一。中国现代教育者之最大责任是:教人少生孩子,教人创造富的社会,教人建设平等互助的世界。文章在列举了人口数与生活状态的关系之后提出:只有人口退到教育线或创造线(每户三至四人)才能使有天才的分子不致因穷忙而埋没,没有余暇研究高深学问;才能发现更有效之生产技术而创造更富裕的社会。

分析教育病象

1931年8月,《中华教育界》发表署名文章。作者认为,教育的病象其最严重而紧要者:第一是抄袭;第二是空虚;第三是敷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