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7 17:45
中华缺翅虫(学名:Zorotypus sinensis)是缺翅虫科、缺翅虫属昆虫类动物。体长3-4毫米,深褐色,头部正面观近三角形,额面稀布刚毛,触角念珠状,每节均生刚毛。口器为咀嚼式。上颚短,有尖齿3-4个;下颚呈鸟嘴状,先端有刚毛丛。胸部发达。后足较粗壮,对足均被毛。腹部前8节背板为窄横形,两侧有对称刚毛第9节背板后缘中央有棒状突出,两侧有对称刚毛。没有翅,渐变态。
1973年,该昆虫由中国生物学家黄复生教授首先发现,并正式定名为“中华缺翅虫”。
中华缺翅虫成虫体长3-4毫米。有翅型个体为黑褐色,缺翅型色淡,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有翅型具单眼和复眼,缺翅型无单眼和复眼。有翅型翅基部细长,前翅大于后翅。头近三角形,稀布刚毛。触角念珠状,9节,2、3节最短。上颚须5节,下唇须3节。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方形,中胸和后胸成梯形。足有毛,跗节2节,第1跗节极短,第2跗节长,端部有2个镰形爪。后足强壮,后足股节腹侧有1列8-9枚小刺,由基部向端部渐渐变短。腹部10节,腹节背板横向狭窄,雄虫第9节背板后缘有1个棒状突起,第10节背板有1个勺状突。尾须短,仅1节。腹部第8腹板有4根最粗大的刚毛呈弧形排列。
中华缺翅虫生活史复杂,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喜欢生活于枝叶茂盛、阴暗潮湿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内的风析木、死树等的树皮下,单个或集群生活。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螨类为食。
中华缺翅虫分布于中国西藏(察隅、本堆)。
保护级别:1989年,中华缺翅虫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华缺翅虫分布区狭窄,是一类古老而特化的类群,对研究昆虫的演化和区系特征有一定价值。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